作为一名创意类行业工作者(bushi,自媒体行业农民工,底层剪辑师),Mac设备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确实是很好的帮手。
但!大家伙都知道,苹果的产品哪一样不贵?对于很多小公司来说,能给你配备苹果设备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还指望给你上到顶配版本么?
生产力确实是生产力,但苹果的接口是真的少!特别是性价比很高的 Mac mini或者MacBook Air,再加上苹果M系列芯片的限制,想要实现两块以上屏幕同时使用的话,就比较困难,而且一些Mac也不支持两块以上的屏幕使用。
而且,最最最关键的是,就算接了两块屏幕,那接口就已经被全部占用了!
那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外接扩展坞。可市面上很多的扩展坞虽然带有HDMI接口,但很多就只有一个,接了扩展坞想要多扩展屏幕还是有点困难的。
最后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是一狠心,入手了绿联的这款12合1立式多功能扩展坞。价格嘛,一千多点,但是看在其强大的扩展能力上,其实这价格并不是很贵。
一千多的扩展坞做工怎么样?
既然价格都来到了千元价位,对于很多小伙伴来说,多少还是会关注一下做工等方面的问题。
绿联的做工一直都是不错的,机身外壳采用的是铝合金的材质,上下采用的是高阻燃PC材质。
这里说下,因为这种扩展坞内部塞了很多芯片,同时也接了不少的外设,如果散热状况不行的话,还是很影响使用体验的。所以这里采用铝合金的材质,对于使用时的散热还是有很明显的改善的。
这款绿联12合1扩展坞的个头不是很大,基本上跟一盒200ml的牛奶体积差不了多少。
再加上绿联传统的银灰色配色,摆放在桌面上也算是件精致的装饰物。
再来看看接口方面。
前面板一共有SD卡槽*1、TF卡槽*1、10Gbps A口*1、10Gbps C口*1以及3.5mm音频口。
前面板的接口,像我们这种从事视频行业的来说,还是蛮实用的,特别是这个SD卡槽,平时拷卡都方便了不少。
而背面的接口就比较多了,5Gbps A口*2,DP 4K*1,HDMI 4K*1,HDMI 8K*1,RJ45千兆口*1,PD3.0接口(20V 5A向下兼容)*2。
在我的使用场景中,大部分的设备采用的都是C口,这款产品的话,传输数据的就只有前置一个C口,有时候会出现不够用的情况。不过顺着产品设计的角度去想,后面两个A口可能是留给键鼠的2.4G接收器用的。
不过还是有点遗憾,RJ45网口的速度是千兆的,如果能上到2.5G就更好了。就我的使用场景来说,家里的局域网已经升级到了2.5G,但使用的Mac mini还是千兆的RJ45网口,如果这个扩展坞的网口采用的是2.5G的网口,这样能为Mac mini节省一个接口。(但应该上了2.5G的话发热会比较大)
那其实对于mac设备来说,无论是Mac mini、还是MacBook Air,特别是现在采用了M系列芯片的设备,除了本身的一块屏幕之外,还就仅支持外接一块屏幕。而最新的M2芯片的Mac mini也就仅支持两块屏幕外接。
那这款绿联12合1扩展坞是怎么做到让mac设备最多支持4块屏幕的呢?
如何支持多屏环境?
说到多屏,这里绿联使用是Displaylink技术。
直接讲原理,其实很多小伙伴是不明白的,其实这项技术就是在系统内模拟多个显示器,再通过Displaylink芯片将数据转换成DP或者HDMI信号,从而可以输出多个视频信号。
而且这项技术不仅仅在多屏的生产力环境中可以使用,假设你的设备的C口仅支持数据传输不支持视频输出,也可以通过Displaylink技术输出视频信号。这点对于一些极致轻薄本来说还是蛮实用的。
其实这项技术呢,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广泛应用了。
不过基本上价格都比较贵,绿联这款的话还算是比较便宜的了。而且它还多了很多支持5Gbps以及10Gbps的接口,我之前看的一款,甚至还就只有USB2.0的接口。
说了这么多其实不上机试一试都是空的。我的生产环境里使用的是 Mac mini,虽然说这机器的接口已经算是比较丰富的了,两个A口,一个HDMI、两个雷电。但,对于多屏拓展来说还是不够的。
多屏生产力环境搭建分享
那我这边主要用到多屏的环境就是在剪辑视频的时候。
对于剪辑师来说,如果是一块屏幕的话,需要频繁的在视频文件夹、剪辑软件、脚本等之间切换,工作效率可以说大大降低。
后来逐步换成了双屏的工作环境,但随着而来的问题也有,剪辑软件单独占用一块屏幕,脚本、视频文件夹,或者说有时候需要打开动效软件,又得在这些软件之间频繁切换。
虽然相比于单屏来说工作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提升有限。
最后,我的选择是再加入一块小一点的便携屏,两块大屏幕作为视频编辑屏以及素材查看屏幕。这样就不需要频繁的切换来切换去了。
如果需要打开动效软件的话,其实也很方便,在视频编辑屏上进行切换即可。
要使用这台设备的多屏功能,需要先下载「Displaylink」软件程序。驱动程序在绿联官网以及Displaylink官网都可以进行下载。
再通过线缆连接上显示器,打开软件就可以实现多屏显示了。
在开始使用之前,还是要在设置内设置好每一块屏幕的分辨率是否合适以及设置好每一块屏幕的位置。
操作也很简单,我就不多说了。
可以看下我的生产力环境,两块大屏幕作为主屏幕,一块小屏幕作为副屏幕,这样的话可以减少在不同软件之间切换的频率。
而且像一些不重要的,待处理的文件啥的,也可以一起放在副屏幕上。
在各块屏幕之间拖拽也很流畅,在我使用的过程中,是没有出现卡顿的情况。
那有时候想要轻松工作一下,在副屏幕上看看视频之类的,也不是不行。
这个视频的播放还是很流畅的,没有出现卡顿的情况。
那多屏的生产力是可以了,这款扩展坞在拓展多块屏幕的情况下,对于文件传输的速度会不会有什么影响呢?
多屏环境下传输速度快么?
那我这里使用的是一块速度3200MB/S的固态硬盘,搭配一块10Gbps速度的硬盘盒,整个测试设备的速度是与扩展坞的速度相匹配的。
可以看到在拓展出多块屏幕的情况下,通过软件测试,速度还能跑到800+mb/s。
这样的速度对于日常拷贝视频数据来说是完全够用的。
而前置的10Gbps的A口,可以方便相机直连电脑传输数据,用软件稍微测了下,速度也能跑到,这基本上是我这张CFA卡的满速了。
我也分别测了其他几个接口的传输速度,基本上都没啥问题。
我这里建议,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将键盘,或者鼠标的USB接收器插在扩展坞的后面,那俩是5Gbps的速度,插个USB接收器也不会因为占用高速接口而心疼。
当然,如果你财力跟我一样雄厚,还可以再买一个USB接口分线器,直接插在A口上,这样又拓展出了几个A口「偷笑」(无限套娃)
另外,这么多的线缆插在一个扩展坞上,同时还有这么多的数据传输,设备的发热也是影响实际使用体验的很关键的一点。
高负载下发热怎样?
那我这里直接用热成像照了下,场景基本上就是日常使用一天的场景。
通过热成像可以看出,整个正面,温度最高也就只有42.9度。
背后的接口部分因为需要高速传输数据,再加上C口还有PD100W的对外快充,所以稍微有点点烫,温度来到了54.4度。
这还是在我高强度使用了一天的情况下测出来的温度情况。不算是温度特别高。
总结
扩展坞在使用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可能就是稳定了,绿联的这款12合1的扩展坞一发售的时候,我就已经上手用了,一直用到现在,也没有出现什么乱七八糟的bug,整体上的表现还是非常满意的,解决了我的Mac mini接口不足,无法拓展多块屏幕的缺点,在日常生产力过程中可以说提升还是蛮大的。
虽然可能有的小伙伴觉得,一个扩展坞一千二,稍微有点点贵,但其实看看市面上同类型的扩展坞,价格也都不菲。而且绿联这款618期间的价格还有优惠,差不多千元出头就能到手。生产力工具,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工作效率提升,还是可以为你赚更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