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正值起点中文网十七周年生日,阅文集团联席CEO、起点中文网创始人之一吴文辉来到了分享会现场。
吴文辉是起点中文网的001号员工,17年前,他和宝剑、江南、意者、左手聚在一起,在聊天室为他们的心血和梦想命名为“起点”。
当时他们觉得,这就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他们为读者找到了一个能好好看书的地方,为作者建立了一个能稳定写作的平台。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从2002年起点创立,到2015年阅文集团成立,他们的努力,不仅让中国的网络文学得以繁荣发展,甚至拥有了海外的粉丝,网文也作为IP源头的价值不断被挖掘,影响了中国的影视、动漫、游戏等更广泛的产业生态。
回到“起点”
置身起点中文网17周年分享会的现场,一切都仿佛回到了从前。
阅文请来了无数充满“回忆杀”的面孔。
比如,16位起点的白金大神作家,叶修、唐三、范闲、张小凡等等这些人物,伴随着大家一起成长,大神的作品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还有,起点中文网第一代的作者和编辑,起点中文网创始团队成员——阅文集团高级副总裁林庭锋,阅文集团副总裁侯庆辰,以及网络文学史上第一位年入百万的作家,阅文集团白金作家——血红。
血红,最早一批网文史上的传奇大神,从2003年到现在,一共写了12本书。他从起点中文网上收到的第一笔稿酬是50块钱。那个时候CS比较流行,血红就拿着50元稿酬,拉着两个同学去打了一个通宵的游戏。
那时候的稿酬,都是林庭锋骑着小绵羊一笔笔去邮局给作者汇款的。时至今日,他还留着一张2004年7月份的汇款单,那是给血红汇款的单据。
那个时候,血红的稿酬已经是一万多块了。而血红从一篇50元稿酬到年入百万,只用了半年时间。
如今,按每千字几分钱计费的VIP付费模式,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当时付费意识和支付环境远未成熟,起点中文网的VIP会员制度可以说是业内一种非常大胆的创举了,引得很多书站纷纷效仿,才得以存活。
在起点推出VIP付费模式的第二年,第一位年入百万的作家血红诞生,这也标志着起点中文网所开创的商业模式的成功,网络文学由此进入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快车道。
网文作者和作品数量快速攀升,读者也快速增长,网文从小众逐步走向大众,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有越来越多的网文被改编成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业态产品。
拥抱新“起点”
现在的网络文学早已不再只是传统的数字出版。
最近三年,大家花在网文的时间里,看书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构成要素。同样,作家们的写作方式,也不再是封闭的孤独写作。而且,小说作品也不再仅仅只是文本,不再仅仅是故事本身。
网文开始了新的进化,阅文集团内容运营总经理、起点中文网总编辑杨晨把它称为:“IP粉丝文化时代”。
这个时代,大概有三个特点——
1、社交共读
小时候,在被窝里偷看武侠是一种特别个人的行为。网络文学的早期也是如此。但在当前的起点中文网,阅读已经不再沉默,类似于弹幕的“本章说”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功能。
数据显示,在起点,最新章节的本章说打开量占到了60%。阅读本身的诉求和年轻世代的网络社交习惯,让书友们更愿意表达,更愿意去了解其他同好的想法。也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和喜好,让围绕内容但又不限于内容的社交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2018年的报告里,评论10万+正在成为人气作品的标配。但从目前来看,这个标准恐怕很快就会被刷新。18年起点中文网有两部作品章说过百万,但仅仅是今年的前5个月,就已经有13部作品突破百万大关。
在互联网行业,一百万互动都已经可以支撑起一个垂直社区。其背后的价值和能量,是惊人的,影响力何止一百倍的传统点击量。毫不夸张地说,同好社交已经成为网络文学的一大刚需。正如很多新的正版书友都在说,盗版没有章评是他们转回正版的最大原因。
2、粉丝社群
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热爱和更深度的互动,网文粉丝社群的强大顺理成章。而对于一个IP来说,粉丝社群的规模和忠诚度,直接决定了他的高度。就像漫威,或者日本动漫,其核心影响力几乎都是来自粉丝,而不是传统概念里的曝光。
作为最早开始探索粉丝体系的平台,这三四年来,起点粉丝社群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过去十几年的总和。圈子、人物,这些粉丝特性明显的功能几乎全都大获成功。动辄千人起步的粉丝群,比比皆是。
大家用各种方式支持着自己喜欢的作品,社群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单纯的数字阅读模式难以想象的。这样的热爱,丝毫不逊于明星,甚至更加强烈。
3、粉丝共创
现在的网络文学IP创造,已经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事情。粉丝越来越深地介入其中,参与塑造他们共同的世界。这个趋势,可以叫做IP粉丝共创。网文的ip共创,从最基础的故事内容,到世界观完善,到周边衍生,几乎是全方位的,与作品同步。
比如说故事内容,很多作家都用过来自本章说的梗和段子,甚至最近还出现了一个词叫“众筹写书”,可见粉丝对于作品的帮助之大。与此类似的还有互动数据对于作家的间接影响。
再比如世界观完善,粉丝写的同人小传、世界设定等等越来越多。衍生更是如此,同人画、音乐等等,不断被粉丝创造出来。有了这些,IP世界才称得上真正完善。
可以说,正是有了共读、社群和共创,网络文学已经逐渐告别数字出版,或者说流量曝光时代,向粉丝文化时代迈进。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文化生态,在以往几乎是没有先例的。哪怕是IP文化比较成熟的美国、日本,像网络文学一样,粉丝在作品发布、连载、完结全程共创参与的模式,也绝无仅有。
在粉丝社群文化时代,粉丝的力量、粉丝的诉求,将更深度主导网络文学的IP开发。这和出版时代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如何通过粉丝的分析,针对性地满足大家的诉求,并更好地研发衍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未来,基于粉丝的开发毫无疑问将成为主流。这对于作家们来说,意味着巨大的价值释放。包括故事里的人物可以成为明星,可以为产品代言,成为爱豆。而粉丝们,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释放场景,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更多人。
再造“起点”
“在粉丝文化的环境下,原创文学有两大特征:用户共读和用户共创。”阅文集团产品运营副总经理、起点产品负责人梅仁杰如是说。
1、用户共读
积极参与社区互动的用户,无论是在留存率上,还是在付费指标上,都远远高出沉默用户,以每日的活跃用户留存率为例,社区型用户次日活跃留存率约为95%。为此,起点中文网在产品的设计上针对互动社交作出了一些创新性优化。梅仁杰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段评,一个是起点圈子。
在推出段评前,起点社区化的进程中碰到一个问题:用户的互动行为是中断的,用户最有互动冲动的阅读环节没有提供互动的场景,使得必须退出阅读界面到讨论区甚至站外进行讨论。而这个时候,视频的弹幕已经成为视频网站的标配,但如何在文字上叠加文字呢?最终经过大量的讨论和论证,起点推出了以章为单位的本章说和以段为单位的段评,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大家在段评中,调侃角色,调侃作者,还创作了各种同人,还诞生了一大堆预言家,甚至有一些作品被认为是大家一起创作的,作者卡壳了只要“抄”一下段评就可以了。
截至今年四月,起点平台上已累计产生了7700万条段评数据,段评对于平台人均阅读时长的贡献达到9.6分钟以上。参与和阅读段评的用户为平台带来了付费率10%的提升。
如果说段评在改善阅读过程中的互动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起点圈子就是帮助起点进一步整合在其他环节上的互动社交。
起点中文网通过书友圈、角色圈、兴趣圈这些不同维度的圈子,形成了一个个小型互动社区,并在这些社区内留存了一批用户兴趣团体。
书友圈是数量最多的圈子,以单本作品为维度聚合读者,起点的书友圈在过去一年中累计发帖达722万条,产生的浏览次数多达3.3亿,而兴趣圈则是在用户爱好的维度进行组织,因此既有各类内容讨论的圈子,也有很多用户创建的有趣的小圈子,比如:表情包圈,目前起点共有兴趣圈361个,最大的兴趣圈有近30万的用户加入。
2、用户共创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加入粉丝对作品的构思,一方面通过海量读者的参与,让作品变得更立体,可以使作品的环境、角色、道具不断具像化;使主人公也好、情节也好都更加生动、丰满。另一方面,随着作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它的IP版权价值才能够进一步的释放出来。
角色系统就是个很好的帮助作者和读者完成共创闭环的例子。
角色是由作者和管理员创建;而角色的标签、角色关系、大事记等一系列更丰富的属性是由粉丝来共同设立的,它们来源于作品,也突破了原作品的初始框架,由粉丝和作者一起付出心血来帮助书中IDOL的成长。
为此,起点中文网平台也开发了一套角色星耀值体系,它是由官方运营的一套角色支持系统。比如去年的榜首角色“克莱恩莫雷蒂”如今已经拥有了人设图、cv、250个人物标签、57条角色关系、49项大事记,成为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的角色形象。
目前起点平台已经创建的角色有9万多个,累计产生的角色互动达3000多万次,吸引了很多作家的粉丝团自发的为其IDOL打CALL。
有了用户共读和用户共创作为基础,起点平台在作家与粉丝之间互动方面,也积极探索出更加多元的模式。
3、百川计划
面向IP粉丝战略升级,起点发布了“百川计划”,帮助更大范围的创作者获得内容和收入上的成功。
首先,发布全新的产品等级认证体系,全网优质内容分为三大梯队,针对不同级别的作品制定个性化拓展计划,让优质内容在获得起点平台支持之余亦能获得全网流量。其次,将进一步鼓励各种衍生内容的生产。起点读书将以MCN机构方式入驻各大平台,以获取跨平台流量及用户群,并计划投入千万级内容成本鼓励创作。再次,粉丝可以通过订阅、打赏、社圈活跃、发表段评、角色互动等行为提高作品热度,平台为头部优质作品提供更为广阔的粉丝运营服务,借助阅文全内容生态进一步向IP开发下游衍生。
当下,起点中文网正在推动内容生产进入全新的周期。让IP孵化前置,注重内容,打造IP,是起点中文网不忘初心的回归“起点”;从IP创作上即自带粉丝和文化属性是对当下网络文学新“起点”的理解;而强化IP粉丝黏度与IP的深入运营,并进一步向下游衍生,实现IP粉丝文化和粉丝群体的无缝迁移,就是起点中文网为自己立下的前瞻性“起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