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带率,又有称联单率,或附加。以被服装行业许多人所了解,目前在大部分服装零售管理中都已经有应用。它是一项偏向于战术层级的指标,即通常了解该指标为中层运营管理者或店长等,高层关注度相对要低一些。连带率指标是零售终端运营能力的体现,既然是能力,则必有主体,因此分析连带率指标,多从具体的终端店铺,乃至店员层级查看,当然,还可以从才能够区域级、整体级别进行宏观的了解。
连带率指标的统计口径不是太复杂,为:连带率=零售数量/交易笔数,零售数量与交易笔数又有称件数、单数。此指标统计周期可以是单个期间,如日、周、月,或是期间累计周累计、月累计、年累计等。管得细的公司,的确有计算并观测到具体终端日级别的连带率水平。
此指标在企业零售管理的实际运用中,常将退货的单以及换货的单不纳入统计,即退换货小票的零售数量和单数均不计入。
而在日常业务工作中,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将会导致响应的数据问题,譬如小票日期、数量、金额等字段录入错误。另外,小票不如实录入,也对连带率指标数值产生很大的影响。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如今大多数企业都已经上了POS系统,小票还会不如实的及时的录入?实际与一些企业的沟通中,发现由于各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参差,小票录入的规范性在非常多的企业中都是极差的。曾有看到某企业某月连带率排名,数值从20往下,至少前20名的店铺,数据都是错误的,导致无法解读、无法诊断。有人认为其原因与店铺繁忙、或是网络状况不理想等因素有关,但更多的,其实还是制度与执行方面的问题。
关于连带率指标的分析,可以借助于各种分析方式展开。鉴于指标的观测,绝对值往往无法反应问题,因此通常会结合:标杆值对比各主体间横向对比,期间对比,如同比,环比,累计比。而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中,各个层级主体或角色的分析目的,分析方式的运用,存在着一些些的差异。从下往上,做个简要介绍。
在店员层面运用连带率指标进行管理,通过掌握店员的附加销售情况,可以了解各店员的能力水平,或是工作效率、状态等方面。通常,可以以平均值或者期望值作为参考,定位部分优异或是存在不足的店员。基于数据,对于连带率偏低的店员,给予指导,辅助提升。具体了解连带率低下的原因,是商品知识还是销售技巧出了问题,这样更具针对性。相应的,对于连带率高的,可以进行表扬与奖励,鼓励经验心得的分享,以实现群体的带动提升。
在终端层面的连带率分析,一定程度上与店员层级类似。几个不同之处在于,对于终端主体,可以与其自身终端历史水平做对比,分析趋势与异动,此为基于时间轴上的纵向分析。另外,在进行原因诊断时,在考虑员工的商品知识与销售技巧外,加入对陈列等因素的探查。
再往上,便是区域及整体层级。在这两个层级里,连带率指标的运用频率相对较低。通常为月度、季度年度级别,往往都是当成运营KPI中的一项来进行报告分析。此时,较为多见的是企业整体与行业同类企业或标杆企业进行对比,以及区域之间横向比较。
譬如,某中高端女装企业,在季度总结中提及,企业连带率为1.8,与另外一家女装企业2.3的平均值有较大差距。其中某某区域特别不理想,未来一段期间中的目标等等。
在多品牌的企业中,依据各品牌的情况,决定是否可以合起来分析。通常运营都是分开的,因此一般都是会分别进行分析、分别设定标杆来进行提升的。譬如企业中同时有男装与女装,女装又分了中低端女装与中高端女装品牌,连带率指标数据呈现出来的差异还是较为明显,尤其是男装与女装之间。
前文简要介绍了连带率指标的定义及运用。另外,如何提升连带率,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可从零售管理的几个关键主体出发,融合货场人三个角度来进行思考提升连带率的手段。
1.基于商品购物篮分析等技术,结合主观判断,更为科学的提炼商品搭配;
2.依据商品组合信息,积极调整终端陈列;
3.最终的执行,很多都还是会落实到终端的店员。因此可以对他们进行商品搭配知识方面的培训,以及连带销售技巧的培训,也可以合适的手段,如微信等,及时指导性的分享传递最新的一线商品关联销售信息;
4.依据企业实际情况,配套相关的激励政策,如高联单奖励等。需要注意的是,推行激励时需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