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爆料称,京东将启用自营智能快递柜,首批快递柜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快递业务量集中的城市完成投放,数量预计达到3000-5000组。至于接下来是否有更多的动作,就取决于这批快递柜的运营情况。
京东自提柜图(图片来源:京东官方微博)
实际上,这并不是京东首次涉及快递柜领域。早在2013年,京东就开始推广自提柜服务,据称投放近千台,但仅限京东购物订单使用。2017年9月,京东自提柜宣布面向社会快递全面开放,无论是通过任何电商平台购买的商品,还是日常个人物品快递,都可以免费存放在京东旗下的自提柜,存储期限3天。此后,京东没有再对外公布过这项业务的进展。
这次,京东是要动真格发力快递柜业务了么?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官方的答案。
就目前来看快递柜行业现有玩家目前主要分成三类:以中邮速递易、丰巢为代表的快递物流系;以富友为代表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以菜鸟(阿里)为代表的电商系。其中,中邮速递易和丰巢是目前最大的两个玩家。
京东再次入局,无疑会让这个市场的竞争更加的激烈。那这个会是一门好生意么?其实,我早在2017年就在文章《共享经济浪潮下,盈利模式成智能快递柜行业痛点》中分析到,智能快递柜行业前景看似广阔,普及速度快,但该产业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目前主要有三个问题制约着这个行业的发展。
1、陷入社区孤岛,无法形成联动效应。目前来看,一线城市的社区、街道基本都有智能快递柜覆盖。以行业领跑者速递易为例,截止2016年底,其线下网点达5.6万个,累计快件处理量在2017年2月末已达8亿件/次。丰巢科技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也在全国投放了近4万个快递柜。各家的布点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从整体上看,他们的投放还比较粗放,纯粹就是为了跑马圈地。网点布局的合理与适用性,并未作为优先选项予以考虑,更谈不上后期运营。这就出现智能快递柜与社区、物业乃至电商其他环节完全隔绝的局面,快递柜也仅仅是作为一个投放存储点的功能而存在,就像一个孤岛悬在社区、街道里,无法联动物流的其他环节和参与者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2、社区便利店、驿站的竞争压力。作为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的另外一种选择,社区便利店、驿站、代收点从未放弃与智能快递柜对末端配送市场的争夺。“快递+便利店”模式一方面降低物流企业的配送成本,另一方面也给代收点带来客流甚至创收。顺丰的尝试走的很远,它一边联合其他公司合作,打造丰巢自提柜,不放弃在智能快递柜上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强和“7-11”等便利店达成代理合作,降低配送成本,甚至自建线下门店嘿客,试图掌控“物流+电商+金融”全流程。另据了解,成都零售巨头红旗连锁、舞东风等便利店与圆通、申通等物流企业合作推出的代存代取业务,在试运营期间,配送成本降了一半。除此之外,京东达达、阿里巴巴的菜鸟驿站,都在规模和形式上对智能快递柜的发展产生冲击。
3、规模化已成,但盈利模式不明。和共享单车行业类似,智能快递柜也是一个前景美好但短时间内无法盈利的行业。整个智能快递业目前都不赚钱,企业的扩张和布点更大程度是依赖融资。在未找到有效盈利途径时,更大的市场规模意味着更多的亏损。根据三泰控股刚刚发布的年报,在2016年大举扩张后,其全年在智能快递柜业务上的营业收入仅有2.24亿元,相对于2015年的3.09亿元下降了27.43%。丰巢科技的营收状况也大同小异,也未能摆脱赔钱的困境,2016年,亏损达2.36亿元。当下智能快递柜行业主要依靠广告和收取服务费来盈利,但这样的收入规模如何能够cover其运营成本呢?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智能快递柜还处于市场培育期,盈利模式还需要各家继续探索。
丰巢快递柜 图/唐辰
对于京东来说,重新加码智能快递柜,现阶段考虑的首要问题并非盈利,而是如何通过快递柜掌握末端重要的物流数据,配合京东集团生态,打造交易、支付、物流一体的信息数据闭环。对于行业来说,这也并非是坏事,竞争加剧意味着快速进化,推动相关产业更快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