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写道: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从古至今,人情往来是一项传统,更是一门艺术,彰显着为人处世的智慧。
随礼,随的是礼金,展现的是人心。来来往往,看似寻常,实则大有不同,只要你稍加揣摩,便可从中辨别一个人的品行和操守,以及所奉行的价值取向,从而认清一个人。
01
在乎你的人,随礼时,总是“不嫌多”。
在乎你的人,总舍不得让你吃苦,只要自己有一点点余力,也想着如何为你排忧解难,而为了保全面子,随礼的时候,多给点礼金,其实就是想帮着解决你的“燃眉之急”。
我的三姨父是上门女婿,先是靠着种果树发家致富,后来又开了餐饮店,经济条件越来越好。
三姨父深知是来给外婆家当儿子撑门面的,不仅把自己家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常常帮着姊妹们,渡过难关。
那年,我考上大学,高兴劲还没过,就为学费发愁了。爸妈思来想去,决定办个升学宴,一来感谢老师和亲朋好友,二来也凑点学费。三姨父就赶忙送来一万块钱,打着随礼的名义,让我爸妈别大费周章了。
后来,两个妹妹相继考入大学,三姨父又“故伎重演”,让我爸妈先收着这份“贺礼”,等我们出息了再还。
其实,直到我们姐妹三个相继结婚、买房、生子,三姨父年岁渐渐老去,却仍不忘找种种理由随礼,以一种最温情的方式,帮助我们安家落户。
这份雪中送炭的情义,一直鼓励着我们,也一直温暖着我们。如今,逢年过节,我们都要给三姨父打个红包,虽然他不差钱,儿女也孝顺,但这份温情就在一次次“随礼”中得到延续和传承。
02
趋炎附势的人,随礼时,因人而异。
人在职场,随礼不单纯是人情往来,而是巴结讨好他人的一种方式。
比如,同事结婚,彼此感情也不是特别好,他就随个份子钱,跟大家差不多就行。
而同样,如果领导嫁女或娶儿媳妇,哪怕平常和领导也没有什么交集,有的人,就不再随大流了。他们会认真准备,单独给领导送去一个丰厚的红包,还要到场祝贺,以便留下一个好印象。
而对于那些混得不如自己的人,哪怕天天在一个办公室,他也懒得随礼。还能找出“不随礼”的种种理由:比如,没有单独邀请;比如,加班忙工作,忘记了。
这种人,一旦他自己要办喜事,也会很有针对性地发送邀请,巴不得来捧场的,都是些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而对于没钱没势的人,则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哪怕是发小,是曾经的好朋友,都能以假装热情来将他们匆匆打发走。
所以,人在单位,随礼的时候,你别问别人随多少,问多了,讨人嫌。你只管问自己随多少,起码不要亏欠别人才好。
03
自私的人,随礼时,很小气,也不想回礼。
虽说,随礼多少都是一份心意,但随礼太少,就显得十分小气。尤其是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之下,每次都打着“以前也就随这么多”的噱头的人,实际上就是很自私,就是很吝啬。
这种情形,很多嫁出去的女儿最有体会。
娘家生怕自己在婆家被瞧不起,只要婆家办喜事,都会尽力多随点礼,一来让自己女儿在婆家有面子,二来也是让婆家在他们的亲戚朋友中也有个好名声。
可是,婆家的人,却往往不会这么想,不管有没有钱,只要听说媳妇娘家这边有喜事,就眉头紧皱,一副“被大街”的样子。他们早早地就告诫儿子媳妇,只随一份礼,礼金不能超过多少钱。
这种“只要进,不要出”的做法,也表明了他们对儿媳妇的态度,并没有那么认可,并没有那么疼爱。不管儿媳妇和儿媳娘家如何“倒贴”,他们都不会有丝毫感动,反倒认为是天经地义。
这样的婚姻,其实,很难长久。对待亲家都如此计较的人,对别人就更苛刻了。这种自私自利的人,最爱的只有他们自己。
结语:人生一世,总有人来,也有人去,有些人情,走着走着就散了,处着处着就淡了。并非时间和空间产生隔阂与距离,而是人与人的心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从随礼的多少,回礼的轻重,和是否随礼,都能掂量得出,一段关系的亲疏,以及一个人对自己最真实的态度。
只是,看透了,也就看轻了,学会释然,一切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