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条留言:
“你把视频发B站还不如发知乎或油管,B站上都是没判断力的低龄用户,整天都是二次元和鬼畜之类没营养的东西,动不动讨论些自以为高端的傻问题,我逃离B站很久了”。
这类评论我不是第一次收到,之前还有人评论,B站上的平均月薪估计不到3千块,收入越低的人越喜欢刷B站,越无聊的东西浏览量越高。
之前我看过一篇报道。
2012年成立以来,B站一直不温不火。2019年突然全面爆发,其中知识学习类的观看用户数在这一年突破5000万,学习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274%。
2020年,原先的“科技区”不够用了,B站上线了一级分类“知识区”,与动画、舞蹈、音乐等传统分类平起平坐。
知识属性日趋明显。
我呢,平时没太多娱乐,B站可以说承包了我的不少休闲时光,看看别人云养猫、美食做饭、生活vlog等等,各种疗愈。
同时,它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灵感来源。
有时刷到一些知识型内容和不错的观点,我就可以作为文章素材。平时我也经常在B站刷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综艺,配饭佳品嘛,看完之后写写影评,转为输出。
当然,不是说学习就比休闲高级。
而是说如今的信息平台,你看到的和别人看到的,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幅面貌。
即便使用搜索引擎去搜索同一个词,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描绘美国人分化状况的《消失的邻居》书里有个观点:“科技让人们快速连接到有共同兴趣的人,但也更容易躲避不同的兴趣。”
科技越来越懂你,你喜欢看啥它就推送啥。
信息越来越开放,但许多人却变得更加封闭了。
美国《科学》杂志上有一篇对1000万社交媒体用户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文章,结果显示:最重要的信息过滤器并不是算法数据,而是自己。
毕竟算法是根据自己的选择。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很难被社交平台改变,他只会被社交平台固化。
02
很多人手机里同时装了N个社交或内容app,实际上心里是有风格定义的,甚至存在鄙视链。
比如快手都是土味吃播啦、知乎是人均百万的装X大佬啦、B站都是低龄键盘侠啦;比如A平台更高级、B平台不入流、C平台骂战多。
这类“平台论”其实和“地域论”是一回事。
以单一结论去概括所有情况。
风气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平台都有非常优秀的创作者。
我关注的一位知识领域博主,拍学习干货类视频,包括教大家如何有效阅读、如何用思维导图、如何背单词等等。一年左右就有了100万抖音粉丝、20万小红书粉丝,此外她在知乎、公众号等偏文字类的自媒体渠道也做得不错。
按照这两个平台所谓的“主流内容”,她的视频理论上格格不入。
却在不同平台遍地开花。
决定你在哪个层面的,从来不在于平台,而在于你本身。
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收获、有没有成长、有没有从优秀的人身上学到些什么,整天纠结社区好不好这类问题压根没意义。
哪怕是学习氛围再浓厚的软件,上面也充斥着不少没有意义的信息,也有无数人迷失其中,步步堕落。
哪怕是娱乐氛围再浓厚的社区,有些人照样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打拼出一方天地。
2019年,电商主播李佳琦在抖音爆红。
2个月时间抖音涨粉1400万。最为出圈的,当属他和马爸爸PK口红带货的短视频,从此跻身顶流带货主播梯队。
2020年,法学院教授罗翔,入驻B站10天就有了200万粉丝。
之后关注不断攀升,成为从建站以来3个月粉丝增长最快的up主,也是第二位粉丝过千万的up主。
职场上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别把平台当成自己的能力”。
我觉得这话改改也成立:别把平台作为自己的定义。
如今信息面愈发多元,内容平台愈发丰富,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与机会。
03
我在知乎上曾看到一个提问:抖音是否正在摧毁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是或不是,先放一边。
如果真的刷刷软件就能摧毁一个人的价值观,最大的可能性是:他原本就没有成形的价值体系。
有阵子网络流行抨击“奶嘴乐”现象。
大意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于是20%的精英给80%的大众提供大量娱乐和游戏,就好像给他们塞上奶嘴,让他们丧失思考能力,以化解他们的不满情绪,慢慢适应和接受现有的生活状况。
不少人纷纷论证这条“ 理论”,痛斥游戏、短视频、肥皂剧、流量综艺的危害性,低成本的快乐导致人们的大量时间被占用,甚至把它们理解为是富人对穷人的控制手段。
但对有些人来说,不玩游戏、不刷视频,他们真的就会去学习成长、去努力挣钱吗?
不会。
你戒掉抖音,可能只会跑去打游戏;
你戒掉打游戏,可能只会去刷微博;
你戒掉刷微博,可能只会去刷朋友圈。
不是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娱乐项目,才导致你迷失其中。而是你追求的本来就是低成本的即时满足感,才迷恋上了那些娱乐项目。
无论怎么戒,都会本能去找另外一个同类型的东西替代。
视频软件or游戏到底会不会耽误学习?
这取决于,你到底想不想学习。
想学的人,会把游戏当做轻松的精神spa,团战一把回血后再继续学习;不想学的人,你就算把抖音快手B站知乎微博游戏全部灭了,强迫他们拿着书他们也会放空的。最后还告诉你,是那本书写得不好,导致他无法学习。
人性有一种归因外界的天性。
很多人认为都是由于某某东西,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毁了自己的价值观。
然而这世上有个亘古不变的法则:
我弱彼强,我强彼弱。
你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越容易被外界打乱节奏。
04
那么,如何从刷内容软件这件事中,尽可能多地得到有益的东西?
1、有思考
一是懂得筛选,二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网络上大家各抒己见,表达的只是个人观点,不是答案。
就像网上经常有30岁之前一定要有多少钱、25岁之前一定要谈几次恋爱、内卷注定让年轻人堕落等内容,假如你照单全收,分分钟就被摧毁三观。
要不就被同观点的信息一而再、再而三地固化原有想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很多人以为他们在思考,其实他们只是在重新排列自己的偏见。”
只有思考,才可能有判断。
没有习惯性思考,人的思维永远只停留在表面,看到的世界也是单一且表面的。
2、多输出
我有个习惯,刷公众号或内容平台,看到有意思的观点或内容都随手记录,或者作为文章素材,尽量输出些什么。
当然未必是写文章哈。
发朋友圈聊几句看法、打开备忘录写几句心得、在留言区提出建议和观点,或与博主互动。
纯输入,是消费者;
有输出,是生产者。
角色转化一下,你看待事情的角度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因为这是一种将碎片知识,以低门槛方式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方法。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好好放松
不是说非得时刻抱着学习的目的,那不现实也过于残忍嘛。
娱乐时就放松地娱乐,友好互动。这话听着像废话,可有些人特别喜欢与人争论对错,或是抓住一个细节拼命放大、参与骂战、自以为旁征博引地冷嘲热讽,吵个几天几夜,除了一肚子气,啥都没有。
互联网虽然是个虚拟化环境,但要知道——言即肉身。恶语说多了,身上多少会沾染上恶人的气息。
好好说话,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上冲浪,它都是让你获得正面能量的大前提。
05
最后我想说:
在信息海量的今天,无论科技如何发达,选择去看什么、去吸收什么的权利,终归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不想被五花八门的观点牵着鼻子跑,就需要学会判断与筛选信息,再独立思考后吸收消化。
娱乐不会毁掉你,
软件不会带节奏,
平台不会给答案。
我们的价值观与知识体系,终将由自己一砖一瓦地用心搭建起。
希望我们都能紧紧握着这份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