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说到,私募基金的“私”是“不公开”的意思,它只能面向经过认定后符合一定条件的“特定群体”进行募集和宣传。
那么,这个“特定群体”是指哪些人?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买私募基金呢?
这个关键点在于:“特定”是什么含义,以及要怎么认定?
把相关政策法规照搬到这里当然很容易,但今天,我们更乐意结合自己的业务实践,来作一个简单通俗的解读。
一般来说,“特定”包含以下四个条件,如果您一一符合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通常情况下您就可以被认定为一名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
01
个人信息:给得齐
要在一家私募机构购买私募基金,首先得告诉对方您是谁。身份认证是首要前提,现在任何金融业务都需要,这个就不多说了。
但除此以外,您还应根据对方需要,提供一些个人信息,比如专业背景、职业经历、投资经验、家庭财务、税收身份等,以及必要的证明材料。
这是因为,私募机构受理投资申请,都有客户尽职调查的要求,这需要您的理解配合。
02
经济实力:买得起
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是100万元,并且有相应的投资风险。您要买的话,就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一定的经济实力”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
① 家庭金融资产≥300万元
② 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50万元
但光嘴上说“我有钱,我买得起”是不行的,以上两个条件,您满足哪一个,就要提供相应的资产证明或收入证明才行。
03
风险承受:扛得起
但是,有钱不是万能的,买得起不等于就能买。
很多人超富,却依然不适合买私募基金,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他们不能接受投资私募基金可能带来的亏损。
也就是说,投资私募基金,除了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
所以,在您购买私募基金之前,私募机构会给您发一份风险测评问卷,通过了解您的投资计划、经验、目标等,来评估您的风险识别与承受能力。
问卷是十几道选择题,不同答案对应不同分值,需要您独立、如实作答。
您完成答卷后,私募机构会计算您的总得分,看它落在哪个区间,就对应得到您的风险承受能力评级。
然后,他们会将您的风险承受能力评级与您要买的私募基金产品的风险等级作对比:
① 如果前者不低于后者,那么两者就是“匹配”的。这个时候,您在《风险匹配告知书》上签字确认,就可以继续购买手续;
②如果前者低于后者,那么两者就是“不匹配”的。这个时候,不是说您就不能买这只产品了,而是如果您坚持要买,就要多一道手续——他们会给您一份《风险不匹配警示函》,明确告诉您,买这只产品可能会导致您承担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损失。您了解并签字确认后,还是可以买,总之风险自担。
04
自主承诺:担得起
最后,您还要签署一份《合格投资者承诺函》。
您可能会问:前面那些信息、证明什么的,该给的都给了,该签的都签了,还要签什么“承诺函”?承诺啥?
这个函,除了请您再次确认自己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之外,主要是请您承诺两件事情:
① 用来买私募基金的钱,来源是合法的,投资受益人是自己。
② 所提供的全部资料是真实、有效、准确、完整的。
这是因为,私募机构受理您的投资申请,只是基于您表达的意愿和提供的资料。
对于“一眼看不透”的东东,他们还是需要您的“一纸承诺”来增强可信度。
因为承诺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签字即代表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最后要提示的是,以上是私募基金“合格个人投资者”比较常规的认定流程。实际操作中:
私募机构如果比这“严”,是有可能的,这一般是由他们的产品特点和风控需要决定的,您可以结合这两者来评估一下这种“严”的合理性;
但如果比这“松”,比如手续过于简单(例如只需您提供身份证),免风险测评,或是要求您提前签署若干空白资料等等,您就要警惕了——一家对合格投资者认定不严谨的私募机构,它及它的产品还靠不靠谱?
那么,要投资私募基金的话,怎么判断一家私募机构是否靠谱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