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亲属之间的金钱借贷,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那么他人借了钱不还,我们该怎么办?
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直接讨要,间接暗示,向他的单位的纪检部门反映,让他的亲属施加压力等等方法。
但是往往这些方法不管用,本文讨论的是从法律层面,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维护自己的权益。
借钱不还,违不违法?
借钱不还,从朴素的价值观念来判断,可能是违法的,也可能不违法。
借钱不还,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等,当然也可能不违法。
通常情况下,他人借钱不还属于民间借贷,属于民事纠纷,报警之后,公安机关不予受理。但是以下几种情况,他人欠钱不还可以报警!
情况一:诈骗但是不够当地最低刑事立案标准的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行为人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不足当地诈骗刑事立案标准的,可处以拘留罚款。
情况二:诈骗,且诈骗金额够当地刑事立案标准的
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情况三:其它形式
如对方涉嫌集资诈骗、信用证诈,也可报警,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 【集资诈骗罪】,第一百九十五条 【信用证诈骗罪】,第二百二十四条 【合同诈骗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追究其责任。
关键环节
关键点之一:要最大可能收集保留证据
如借条等书证,录音、视频等视听资料,证人证言等等,收集证据的时候,一是要注意证据要形成证据链,二是视听资料不能编辑,尽量完整,三是借条借据书写时要尽量规范,要素齐全。证据要确保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有些证据是不能被法院采信的,如借条上的名字是对方的化名,且未注明身份证号,则对方的身份存疑;再比如,借给了对方500万人民币,则于数额巨大,现金一般不便交付,一般法院采信时需同时提供转账凭证,如果借条上明确注明为现金,可不提供转账凭证,但是需提供500万人民币的来源,无法提供一般情况下被法院采信的可能性也较代。
关键点之二:不能过诉讼时效。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二条的规定,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因此诈骗金额,不足犯罪的,在案发6个月内需报警。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根据《刑法》第八十七条【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因此,报警需在刑法规定的诉讼时效内报案,否则可能因过诉讼时效,不被公安机关立案。
如果没有涉嫌疑犯罪,及未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则需民事诉讼,或条件允许可到法院申请支付令,要求对方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