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无论生活、工作
都要用到微信,
平时添加的陌生人也就越来越多。
然而,有些好久都不联系
也没有删除的人,
可能会潜伏在你的好友列表里,
打算伺机卷走你的钱财……
自从微信能够进行支付之后,依托微信支付功能而产生的骗局就层出不穷。
作案手段:
案 例:
谢先生接到了一通自称是某快递公司客服的电话,称他的货品被寄丢了,并报出了订单号和个人信息。谢先生对对方的身份确信不疑,按照指示,在微信上关注了一个名为“XX快递助手”的公众号。按照公众号内的指示操作后,就跳转到了一个与某移动支付平台的登录页长得一模一样的界面。谢先生“登录”个人帐号后,输入绑定的银行卡账号密码,和手机上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几分钟后,却发现银行卡内的几千余元全部被转走了!
事实上,这是一个假冒的登录页面,用户在输入帐号和密码的同时,骗子就已经悄悄把信息收集起来了。验证码是银行卡的最后一道防线,谢先生输入验证码之后,银行卡就成为骗子的囊中之物了。
作案手段:
骗子往往以“只要邀请朋友在链接页面中帮忙‘砍价’至0元,即可免费获得该产品”为噱头,诱惑用户点击链接并填写个人资料还让转发朋友圈。而骗子则利用这些信息盗取客户绑定的银行卡内现金,并向用户好友推广这些诈骗活动,并在信息中携带病毒链接进行二次诈骗。
案 例:
郭先生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帮忙“砍价”购物的链接,上面写着“找朋友帮忙砍价,最低0元就可以购买苹果X手机。”郭先生当即点了进去,帮朋友点击了“砍价”键,留下姓名和电话后,页面马上显示“你已帮朋友砍了68元!活动时间有限,只要填写信息参与活动,找朋友参与砍价就能零元购手机。”郭先生不假思索地将链接转发到了朋友圈,并给好友发信息要求帮忙“砍价”。
正在忙活的时候,郭先生却收到了一条信息,上面显示他的银行卡被划走了600元。郭先生说,卡内的600元是前几天朋友刚刚还给他的。“密码不知道怎么被泄露了,余额一次性被转干净了。好在微信绑定的不是我存钱的卡,不然损失肯定更大。我怀疑就是填写的个人信息泄露了。”
作案手段:
认识多年的好友突然在微信上向你求助?小心这很可能是骗子! 骗子冒充被害人熟人要求其“帮忙”并将被害人拉入一个三人小群,以“转账上限”“帮忙付款”作借口,让被害人带其将钱款以红包的形式发到群里,这事群里另一人将红包领走。由于是“熟人”被害人往往放松警惕,按照要求发送红包从而造成财产损失。
案 例:
受害者肖女士收到其“表姐”发来的微信,称“因当日微信转账达到上限”,请肖女士转1000元给其“朋友”替其付款。由于消息确系“表姐”的微信发出,肖女士也没过多怀疑,便问“表姐”要如何支付这1000元。“表姐”将肖女士拉入一个微信群,并让肖女士直接将红包发在群里即可,随后肖女士在该群发了五次200元红包,都被此事在群里的陌生“第三人”领走。在收了1000元红包后,“第三人”以“付款不够”为由,继续要求肖女士发红包。肖女士发觉异样,遂拨打表姐电话核实,得知其微信账号被盗后方知上当,旋即向警方报案。
作案手段:
这类骗子往往会潜伏在用户好友名单中,并将自己的头像、名称变成类似官方账号等可靠的微信公众号。然后伺机发送所谓的“安全提示”,并在其中夹杂非法链接,要求用户进入该链接进行重新认证。用户在未仔细辨别的情况点击进入进行一列操作泄露个人信息,从而造成财产损失。
案 例:
事主冯女士介绍,其在公司上班时,打开手机发现微信接收到了一条来自“安全支付助手”的提示,称冯女士的微信帐户未通过二次实名认证,即将冻结帐号,同时还收到一个链接,要求她进入该链接进行重新认证。
冯女士看到该“安全支付助手”的头像和名称都像是可靠的微信公众号,没有多加考虑便点击该链接进入并很快地完善了自己的个人资料。然而,不久后冯女士便接到银行的信息通知称其账户有一笔金额为799元的支出,冯女士惊觉自己被骗,于是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