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电视购物的观众是不是会发现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主持人在极力推销产品的时候,一说到价格就会神情激动地提醒观众,该商品的吊牌价多少多少钱,专柜价多少多少钱,其他电商平台多少钱,现在电视购物优惠优惠多少钱。概括一句话,就是优惠大甩卖了,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要买赶紧。而且这个甩卖的力度大的让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看,吊牌价上万的东西,现在只要一折左右的价格卖给你,你说合算不合算,说的好多人心动不如行动,一不小心就成了剁手党。
那么,这个所谓的吊牌价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呢?大家都知道,商品定价是门大学问。它综合考量了企业的品牌、产品的成本、创新创意的难度、科技的含金量,市场的竞争程度和服务等多种因素。电子产品、时装等产品,因产品生命周期短、竞争激烈等因素,一般初始阶段相对定价较高,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快速实现巨额利润。随着时间推移和竞争产品的不断涌现,再打折降价促销。当然有的行业随着资本化运作的介入,初始阶段也可能采取低的离谱的定价策略,以快速化占领市场,挤兑和打压竞争对手。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毕竟出钱赚吆喝只能图一时,否则涉及低价倾销,企业也无法承受长期的亏损。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中枢上下波动。
市场化环境中,企业自主确定自己的产品价格。现在,很多企业往往偏好高标价再打折的营销策略。一件普通的服装新品,即使没有什么品牌知名度,上市初期标价成千上万是常见的现象,边上市边打折也屡见不鲜。这种营销路径,在一些旅游景点购物尤为凸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到南方旅游,就有经验的人告诫说,买东西时一定要大胆还价。砍价不能胆小、手软,否则吃亏的是你。什么劈零打折,什么还到人家不睬你。等等。总之,购物老实巴交的话你就买了高价了。说的人买东西时心里挺忐忑不安,因为那个时候,刚刚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人,还不习惯也不好意思商品议价,更没有虚标高价的概念。
现在,改革开放的深入,为我们开启了国际竞争的大市场、大流通环境。消费者的知识阅历和眼界视域也愈加开阔,物有所值实价实标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虚头巴脑、故弄玄虚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终将被市场淘汰,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