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朝,许多人第一时间便会想到唐诗。在唐朝也涌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浪漫飘逸,有的着笔现实,有的通俗易懂,使得大唐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大文学盛世。那到底是谁首先掀起了诗歌的热潮,初步扭转了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风气呢?
他们就是被后人称之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四人的诗歌扭转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四位唐诗的先行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吧。
王勃——《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字子安,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王勃年幼时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周围的人称赞为“神童”。
公元666年,十六岁的王勃写下《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王勃也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王勃才思泉涌,笔端生花,又写下了《乾元殿颂》,唐高宗见此颂词,称赞不已,之后有得知是一位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说道:“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久之后,王勃为沛王李贤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此事传到唐高宗的耳朵里,大怒,呵斥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随后,唐高宗李治下令将王勃赶出了京城。随后王勃因擅杀官奴,连累自己的父亲被贬为交趾令。
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在此次宴会之上,王勃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此文也被人称之为古今第一骈文。
杨炯——《从军行》、《出塞》
杨炯,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公元676年应制举及第。和王勃不同,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他所写的边塞诗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豪放,现存诗30多首。
卢照邻——《长安古意》、《曲池荷》
卢照
邻年少时,远赴江南跟随文学大儒曹宪、经石专家王义方学习。之后独自来到长安,想要在朝堂混出一份名堂。他先是投靠了朝廷重臣来济,来济很欣赏卢照邻的才华,大力地举荐他。在来济的帮助下,卢照邻的名声很快就在长安传开了。
邓王李元裕听说他的名声后,以接待宾客的礼节待他,并延请卢照邻去王府中任职典签, 邓王很爱重他,曾对属下众官员说:“他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就这样,卢照邻在李元裕身边十年之久。
可惜好景不长,卢照邻因为自己的一句诗惨遭牢狱之灾,还好有朋友相助,才得以幸免。出狱后不久,卢照邻得了风疾。从此之后,卢照邻饱受疾病的折磨,最后投颍水而死。
卢照邻的诗歌风格以“染疾”为界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诗人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作品格调相对高昂,感情奔放;后期诗人为“风疾”所折磨,痛不欲生,处境困危,诗歌境界幽寂,风格趋向悲凉、凄苦。
骆宾王——《咏鹅》、《在狱咏蝉》
骆宾王号称七岁就能写诗,我们熟知的咏鹅据说就是他七岁时写出的。因此,骆宾王很早就被人称为神童。然而二十二岁那年,骆宾王前去参加科举考试,最终却名落孙山。
不久之后,骆宾王成了道王李元庆府属,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后来,骆宾王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
等到武则天废黜了唐中宗自立为帝后,骆宾王跟随徐敬业一同起兵谋反,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武则天读完此文后,询问身旁的人是谁写的这篇文章。得知是骆宾王后,武则天叹息道:“宰相安得失此人?”不久,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不知去向。
骆宾王的咏物诗强调兴寄,抒发自我,强调所咏之物的精神气格。在初唐四杰中,骆宾王诗作最多,为唐一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