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必须有意图和目标,这样才能持续地做好我们的事业。
情绪源自人的内在意识状态。忧伤、恐惧、焦虑或无聊等负面情绪,会在内心产生“精神能趋疲”,导致我们无法集中精神处理外在事物,也无法恢复内在主观情绪的常态;快乐、力量或机敏等正面情绪则是“精神反能趋疲”,你既不必费心思量,也无须自艾自怜,精神能量自可畅通无阻进入你所有的思想及行动中。
当我们决定将心思投入特定工作,就是兴起一股意图,替自己设定一项目标。至于循着目标前进花了多少时间与力气,则又牵涉到动机。由此可知,意图、目标及动机也属于“精神反能趋疲”的呈现。在集中心力、设定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意识即能产生井然秩序。若缺少这些情绪,心智运作必定杂乱无章,感受也会瞬间趋于恶劣。
不少证据显示,虽然人们在自动自发时感受最佳执行责任性工作时的心情却不见得最恶劣。当你做事的动机是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此时才是精神能趋疲的最高点。由此可知,不论行动的目的是出自内在动机(自愿)或外在动机(被迫),都比漫无目的的行动来得好。许多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这类无动机状态,这部分仍具有极大的改进空间。
意图所需的精神能量是短期的,目标则需要长期的精神能量。你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最终还是受你追求目标所左右。一个人若缺乏一贯的目标,就会三心二意,难以贯彻始终。唯有确定目标,持续投入精力,个人才能获得循序渐进的经验感受。这种稳定合理的行动、情绪或抉择所呈现的秩序,也将如个体般具有“个别性”。
目标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自尊。诚如百年前的哲学家詹姆斯所指出,自尊心的强弱取决于期望与成功的比例。自尊心弱是由于目标定得太高,或成功次数太少。由此可知,成就高的人不一定拥有超强的自尊心,例如,成绩优秀的亚裔美籍学生,他们的自尊心便比其他成绩差的少数族裔低。问题症结在于:他们将目标定得太高,成功大为不易。此外,外出担任全职工作的母亲,其自尊心也比不用工作的母亲低,理由是:她们虽有较高的成就,却仍达不到自己的期望。
所以,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必须坚定地执行我们自我的意图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