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东西,把它叫做什么,会不会成为咸豆花与甜豆花之争一样?
但其实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人根本不会说“咸豆花”这个词,只会说——豆腐脑。
最初发现这个现象,是在我们录制的讲规则视频《骰子国王》中,有一位热心观众在下面留言说:那个字念tÓu。
是的,我们也认识那个字,还曾乱发评论说觉得“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有些细思极恐的气质。
只是北方口语整体习惯把这个东西称为“色子”,发音读如“筛”,三声(上声)。
为此我们还特意做了一个小调查,结论很有意思,与大家分享一下,并不严谨,仅供娱乐。
我们问了几个地域的人,发现两个特点,一是北方文化区的人,读“色”的多,二是非专业玩家,读“色”的多。
我访问的对象来自陕西宝鸡、江苏盐城、安徽阜阳、湖北黄冈、北京房山、北京海淀、北京朝阳、云南昆明、山东潍坊……
除了湖北黄冈的小朋友之外,其他地方都把它叫做“色子”,盐城的朋友说她自己说“色子”,但是她老家那边有说“猴子 ”的,我担心会因为是“骰子”没有听清,还特意要求她用文字表述,就是“猴子”。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我所问的每一个人,都对桌游没有什么概念——有的甚至连麻将都不会。
这类人一般都发音作“色子”。
最近因为快要录到《骰子街》,所以又想起这个现象。
问到“色子”就顺便把搭配的动词也顺便问了问了一下,也是多种多样。
湖北黄冈的小朋友说“投骰子”,第一次听他这个说法我还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因为既不适应“骰子”也没有适应“投”。
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一个与我们常用的“掷色子”结构意思最接近的说法。
一些北京小孩喜欢说“摇色子”,“摇”这个词,本身似乎需要搭配色盅才能实现,感觉跟桌游的场景匹配度没有那么高。
还有北京小孩直接名词用做动词,说“色色子”,倒也十分有趣。
其他的动词,“扔”是很宽泛的,“抛”仿佛更多是从下往上,方向不一。
选择使用“掷”这个动词搭配“色子”,主要是因为“掷”这个动词与“投”一样,都比较有明确的方向、范围与目的,似乎更加贴合情景一些。
以及在字典中有这样的义项:掷骰(掷色,掷词,掷博齿,掷卢,掷钱。掷骰子之类的种种游戏)。
还有两个北方常用的词叫“打”色子或者“支”色子,这俩词在麻将桌上出现的频率颇高,无论口头上是否承认,我们内心里总是觉得麻将与儿童似乎不是很匹配,麻将桌上经常出现的词汇,意思又没有那么直接准确的动词,没有采用。
对儿童来说,一切指令语都以具体准确为妙,否则让他“打”色子,不知道会不会有儿童会把色子打一下,或者打一顿。
这就是我们采用“掷色子”这个说法的由来,虽然是细枝末节,也是确实推敲过。
在现在这台电脑上,打字掷色子,自动识别出现的内容是掷骰子。
语言就是为了交流,也许“掷色子”这个说法,在全国都能够听懂,但是在秦岭淮河以北,确实有十分广大的群体,尚未听说过“骰子”,而且也确实不认识这个“骰”字。
也有位昆明姑娘,我的大学同学,当时大呼小叫地说,啊?这个字念tou啊?!我一直以为它念shai。
所以,《骰子街》我们还是会叫“色子街”,请各位见谅。
也欢迎大家关于这个多多交流赐教,让我们能够了解到更多地方的说法,提升我们的交流能力。
一个小工具
有一种小工具,出现在我们桌游师培训的视频里,有一位辫豆的老师看过视频还特地询问那是什么。
我们叫“色子塔”或者“色塔”,淘宝店上搜“骰塔”出现的商品会比较多。
这是一种专用的掷色子工具,一般核心玩家都认得。
我们使用这个,主要是为了方便儿童,因为许多儿童尚未能够准确掌握掷色子的手法,很容易把它扔到地上去,或者高度不合适,色子不能转起来。
这个装备确实十分有用,尤其是许多桌游里面有许多颗色子,比如《蝴蝶赛跑》《小小赛车手》《骰子国王》等,小孩就可以从色子塔的上口,把一把色子扔进去,避免它们蹦跳散落到地上去。
同类,还有色子盘,功能也是一样的,一般用硅胶或者皮革等制成,避免色子在掷出去之后跳得太高,不过对儿童来说似乎塔的效果更好一些。
尤其是一把色子从色子塔中落下去发出一阵哗啦啦的声音,儿童就会觉得很有趣。
至于色子盆和色盅,成年人都懂得它们更多会出现在什么场合和情景,一般也不会跟儿童桌游同时出现。
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正是腊月廿三,是中国传统节日“小年儿”。
在我很大年纪之后,才知道在南方,明天(腊月廿四)才是“小年儿”,南北方的小年居然不是同一天。
但是,不管是哪天过,大家一样都是中华儿女。
不管是“掷色子”还是“投骰子”,也都是一样一样的桌游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