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古诗意思解释简短)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古诗意思解释简短)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古诗意思解释简短)

首先来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写红军长征的情况,1933-1934年,国民党对共产党革命苏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妄图一举歼灭共产党,而当时共产党执行的是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导致反围剿没有希望,红军被迫退出苏区。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保存有生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历时一年,1935年10月(三军会师的时间是1936年10月),最终到达陕北,毛泽东作为全军领导人,此时此刻他心情澎湃,热情豪迈的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诗中高度赞扬了红军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毛主席作为全军领导此时这首激昂的诗更振奋了全军士气。这是一首概括长征的总体诗,就长征的题材毛泽东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

长征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其中三路红军总计穿越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大小战役300多场,历经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巧度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山越岭,过雪山走泥地,以先后牺牲27万名同志的惨痛代价,最终三军胜利会师!可以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最终胜利的重大一步!

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古诗意思解释简短)

这首诗在初中课本是需要背诵并默写的,也是历年的知识考点,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这首诗中能得出很多启发:

第一: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深知士气的重要性,长征一路以来毛泽东写过的诗都是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诗,这些诗传下去士兵传诵之后每个人读了都精神振奋,都能感觉到胜利就在眼前。从领导的艺术层面来说,时刻让团队保持活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开头两句不怕和等闲词语,展现了一副强者的模样,强者是不会惧怕任何困难,告诉别人我就是在这里等着困难的,我还会怕什么吗?领导者说话的艺术从来都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不会说我自己不怕困难,而是大家不怕,红军不怕。这样特别容易凝聚人心的。人心齐才能泰山移。团队的力量的可怕的。

第三:把高山比作细浪,泥丸,等于把困难看作是不值得一提的小泥丸。包括还有一句屈指行程二万,这都让每个士兵觉得前面的困难不堪一击,从而信心百倍!生活中我们应该要有这种心态,不要一有困难就感觉困难很强大,实际上你越是把困难看成一个普通的绊脚石,你击败它就越容易。

第四:为什么在红军结束后写这么一首总结诗?因为毛泽东知道这次胜利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而且前面的路会更难,接下来要面对国民党也要思考如何抗日,一丝都不能松懈。所以写这首诗也是让全体官兵一起回忆,长征这么困难都过来了,接下来的战斗还会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

第五:为什么长征,是因为共产党前面经历了王明的错误领导。而长征路上的遵义会议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也就是说毛泽东这个时候才是党和军队的真正领导人。作为新领导,这个时候的信念,格局将深深影响士气,毛泽东每首诗都表达了自己终将战胜敌人的自信。“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新领导最开始一定要让大家知道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方向,大家才能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iyuyan.com/6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