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黑和白的配色,以及肥大的身躯和圆形的大脸吸粉无数,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宝。
然而,除了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里,现在的野生大熊猫只生活在四川、甘肃、以及陕西的原始森林中,种群数量也十分有限。
好消息是,随着保护意识的加强,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一直在持续增长,2021年的时候从最初的濒危动物“降级”为易危动物。
既然大熊猫的数量在持续增加,那么它们以后是否会迁徙到别的国家呢?
熊猫的起源
中国发现最古老熊猫的地方是在云南禄丰和元谋,这些古老熊猫化石的主人被称作始熊猫,时间可以追溯到800万年前。
不过,在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的森林中,也曾发现过类似熊猫祖先的化石,而且时间可以追溯到1000万年前,所以熊猫的“祖籍”存在一些争议。
古老的熊猫化石,图源:http://phys.org
但是,现存的大熊猫来自于始熊猫的一个分支,没有太大的争议。
始熊猫比现在的大熊猫要小许多,它们主要生活在中国的南部和中部, 而且从体型和牙齿上可以推断,它们并非主要吃竹子,更应该是杂食性的。
图源:J. Patrick Fischer
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熊猫家族不断壮大,它们开始分布到了几乎整个中国,甚至包括现在的越南和缅甸北部也有所分布。
大约在200到240万年前,基因上的一个改变诞生了现代熊猫——它们的T1R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肉类鲜味受体丢失,熊猫彻底进入食竹时代。
不过在此之前,从始熊猫开始,大熊猫的饮食应该就已经变得越来越倾向于竹子,基因突变可能只是对这种饮食的一种适应。
熊猫是高度特化的物种
食草动物的体型往往会更大,一方面是更大的身体可以更好地保持体温,从而降低新陈代谢,因为草的营养是有限的,必须降低消耗才行。
所以,进入吃竹子的时代后,熊猫的体型开始变大,最终变成今天这种体型较大的熊。
同时变大的还有它们的脸,这个其实也是对竹子饮食的一种适应,因为大圆脸是强大的下巴肌肉导致的。
另外,熊猫的爪子也很特殊,看起来有6个手指头——一个“拇指”和五个爪子,它们的“拇指”实际上是一个改良的籽骨,目的是帮助它在进食时握住竹子。
熊猫左前爪,图源:Momotarou
虽然现在熊猫极其罕见,但其实由于熊猫的这些高度特化结构,让它们和史上最成功的野生禾本科植物之一——竹子绑定在了一起,让熊猫也成为了一种非常成功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特征甚至在过去200万年里基本没有发生太大改变,熊猫也因此被称作活化石。
而在20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和熊猫同一时期出现的生物已经灭绝了几轮都不知道了。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熊猫种群变得这么脆弱呢,只生活在中国的部分区域,而且只能靠我们的救济生活?
这张照片是我在动物园拍的,熊猫在吃竹子,它们用“拇指”夹住竹子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中国?
高度特化的物种,虽然能够很好地适应自己所在的环境,但是它们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很难接受变化。
众所周知,第四纪大冰期开始于200-300万年前,随着全球变冷,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都走到了尽头,而熊猫这种高度特化的物种要在这种环境下存活下来就更难了。
当进入冰河时代后,欧洲的大部分地方都被冰雪覆盖,所以即便1000万年前欧洲存在过大熊猫(或者大熊猫祖先),它们在很早之前就消失了。
在中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也是一样的,这些地方都发现了熊猫的化石,但也都非常容易在冰期时变得非常寒冷,不适合熊猫生存,毕竟熊猫的生存历史很长,总会碰到很冷的时期。
由于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北方的寒流,其南面地区受到冰期的影响比较小,所以熊猫这种高度特化的物种得以在秦岭以南一直存在。
从中国的古籍记载来看,古代中国的南方(秦岭以南),大熊猫应该是普遍存在的。
在中国之外,除了越南和缅甸的北部,熊猫的化石并没有出现在更南面的地区。
原因应该是进入热带地区后,生物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凶猛的猛兽非常多,熊猫的生活习性很难在其中生存。
虽然,熊猫曾经在中国的南方普遍存在,但现在只生存在于四川、陕西和甘肃一些地区,这个主要原因肯定是因为人类活动。
人类是生态系统中非常强势的一环,熊猫很明显难以适应我们带来的破坏。
现在野生大熊猫基本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在化石记录上并没有这么高,熊猫的化石基本出现在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为了躲避我们吧。
事实上,由于人类活动,大熊猫的栖息地已经被完全划分成几个毫不相连的孤岛——现在它们应该是在25个孤岛(或山头)隔离的环境中。
近代大熊猫之所以陷入灭绝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孤岛隔离的生存条件,让各个地区大熊猫的基因难以交流,最终导致近交衰退现象,比如出现生殖能力低下,幼体存活率低等等一系列问题。
有了人类的帮助之后,许多方面都得到改善,所以大熊猫的数量增长是肯定的。
那么,熊猫有可能迁徙到别的国家吗?
随着种群的增长,熊猫会迁徙是必然。
动物的迁徙其实目的基本都是差不多的,要么跟着水源迁徙,要么跟着食物迁徙,还有一种高端的迁徙——躲避传染病(早期人类的迁徙可能是这个驱动因素)。
像熊猫这种不是群居——也就基本不存在传染病,也不是生活在缺水的地区,它们迁徙的唯一目的就是食物。
其实,现在熊猫已经变得非常挑食了,在四川的大熊猫栖息地里,总共有216种野生竹子,但熊猫只吃其中的32种,而最爱的是冷箭竹。
这些竹子有自己特定的生长海拔,为了吃竹子熊猫的迁徙也非常明显,但一般都是自下而上的迁徙,这是因为相对有营养价值的竹笋会在低海拔地区先长出来,然后才是高海拔地区。
它们这种迁徙模式很难走出自己的孤岛,事实上,由于同一种竹子经常是一起开花,然后一起死亡,失去食物的大熊猫基本是饿死,而不是通过迁徙并找到新的食物点。
就为了食物来讲,现在的大熊猫确实很难靠它们自己迁徙出栖息地,特别是它们已经被完全孤岛化了。
秦岭的大熊猫和四川略有不同,AilieHM
不过,熊猫依然保持着食肉的能力,准确地说吃竹子才是它们的副业,只是一不小心混成了主业,它们根本没有食草动物那样的双胃,所以它们对竹子营养的吸收能力其实很差。
或许条件允许的话,它们可能重拾本能吧,如果这样的话,再排除人类活动因素,它们很可能走出现在的孤岛。
但我也不认为它们有能力走出中国,毕竟从古至今它们基本就没有走出过中国,这是它们高度特化的身体结构导致的必然结果。
图源:Momotarou
最后
大熊猫是非常独特和奇怪的动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大熊猫已经灭绝了,通过化石记录,我们估计很难知道这种熊99%的食物来源是竹子。
虽然它们只吃竹子,看起来也很萌、很可爱,但其实它们的咬合力仅次于北极熊哦,而且在山地拥有快速奔跑能力——时速最快达40公里每小时,以及高超的爬树能力。
所以,熊猫其实一点也不脆弱,它们在野外完全有能力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