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的国民储蓄率大约在45%左右,相较于全球27%左右的平均储蓄率高出很多。
大多数中国式家庭有储蓄的意识和存钱的习惯,且很多国人对存钱有一定的“执念”。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相较于投资而言出去的安全性显然要更高一些,这种理财观念虽然守旧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再往银行存管的时候如何存在能够获得更为可观的利息呢?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推荐存“3年定期”?银行职员说出了真实原因。
站在储户的角度考量
3年定期在资金使用灵活性上要相对差一些,一些银行会在储户选择3年定期之前明确告知,这个提前交钱取出原定的高额利息可能会变为活期利息,即可获得的利息变少。
这对于储户而言无异于一种损失,因此出于储户利益考量,在自身资金使用并非较为充裕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灵活性相对较好的“1年定期”,这样即可以获得高额利息,就能够避免影响资金使用或取用。
另外若储户手中的周转资金有限,也可选择将待存款项分成数份,分别存1年定期、3年定期,这样既可以留出一部分灵活的周转资金又能够拿到较高的存款利息,将存款利息收益有效提升。
站在银行职员的角度来看
银行职员之所以不推荐3年定期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工作业绩要求的,且每一次存入都可以算作一份业绩。
很多银行职员希望能够通过储户的频繁存入来提升个人业绩,往往会建议储户选择1年期定存,如此以来储户每年存、每次存银行职员都能够有相应的业绩记录,储户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为了银行职员平衡业绩、守住工作的基石。
大多数储户对于银行职员说所有的话往往是信赖度更高的,因此当银行职员推荐1年定期时,储户一般不会发出质疑,甚至会有部分住户认为银行职员是站在储户的立场上为出户推荐合适的定期产品。
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或对储蓄利息与定存周期之间的的关系不太了解的人群,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吃了“暗亏”。
站在银行的角度思索
当前银行和银行之间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除了大家熟悉的五大行之外,很多小银行都面临着较为艰难的生存处境,称其在夹缝中求生存也不为过。而基础能力就成为了这些银行重要的生存基础,对于这些银行而言希望储户能够将钱在银行内储存更长时间。
因此一般会建议银行柜员向储户推荐5年定期或其他具有投资属性的储蓄方式,以此来增加储户与银行之间的黏着性。
大多数中小型银行都希望储户能够将钱更长久地存放于银行内,以便于银行用这些资金来进行投资或周转,缓解银行的盈利压力。
从这一角度来看,相较于3年定期而言,这些中小型银行反而更推荐储户储存5年定期。
当然,若是储户本身周转资金充足,且存款数额较大,选择5年定期获得的利息收益往往要高于3年定期。
储户如何存“3年定期”更合算
对于手中有大额资金等待存入银行的储户来说,存3年定期的确不是最优选择,无论是从利息收益上还是从资金的灵活性上来说都有一定的缺憾。若是手中恰好有60万,可以选择如下存款方式:
将手中的资金分为三等份,每一份平均是20万元:第一份放入A银行,存1年定期;第二份放入B银行存2年定期;第三份存入A/B银行,存3年定期。
当第一份1年定期到期后,可以将其重新存入A银行,存3年定期;第二份2年定期到期后,可以将其重新存入B银行,存3年定期;第三份3年定期到期后,重新存入之前存入的银行,仍选择3年定期。
这样一来,一个循环后,所有的存款都是3年定期,但储户每年都有定存到期的灵活可用的周转资金,这样存3年定期,储户更合算。
小结
需提醒的是,当存款金额>50万时,需要将其分开存入不同的银行,这样做的原因是当银行真的发生破产时,央行给予每个储户的最高赔付金额就是50万。虽然在我国银行破产的事件并不多,但仍要做到未雨绸缪,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银行存款的储户,要做到风险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