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死于太和五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张郃在追击诸葛亮的过程中,被诸葛亮的伏兵袭击,膝盖上中了一箭。箭伤本不致命,但张郃时年大约六十开外,岁数太大了,竟然因此丧命。
关于张郃之死,史书有不同的记载,一种说法是张郃不听司马懿劝阻,执意追逐退军的诸葛亮。另一种说法是,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诸葛亮,导致老将军中了诸葛亮的埋伏。
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张郃自身的失误,第二种则是司马懿的阴谋,到底哪一个是真的?假如是司马懿的阴谋,那么司马懿为何要害张郃呢?
张郃之死的两个版本
不光张郃之死有争议,就连这次战争的结果如何,都存在不同的记录。
按照《晋书》记载,司马懿大胜诸葛亮:“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而按《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输给了诸葛亮:“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第一种说法是司马懿获胜后,乘胜追击,结果张郃中了埋伏,第二种情况是诸葛亮在获胜后,假装撤退,司马懿中计了。
关于张郃之死,也有两个版本。《晋书张郃传》说:“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司马懿的命令是让张郃等人向西守略阳,张郃自作主张,追击诸葛亮,在木门谷遇到伏击身亡。
《晋书魏略》则是另一种说法:“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这个说法指出,张郃不同意追击,是司马懿逼他追击,结果导致他中了埋伏。
这一次蜀魏战争,胜负有两种说,张郃之死也有两种说法,到底哪一个说法是真?按理来说,无论司马懿还是张郃,都不是那种冒进的人,他们也都知道,诸葛亮用兵的最大特点就是谨慎,绝不会毫无章法地撤退,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不顾一切追击,导致兵败的情况呢?
司马懿为兵败掩过
我个人认为,这次蜀魏战争,司马懿输了,张郃追击是司马懿的强制命令。理由如下:
一、《晋书》站在司马懿立场,为其掩过。史书记录为尊者讳的事太多,这次蜀魏战争的记录只是其一。
二、司马懿令张郃追击,是一箭双雕的毒计。如果追击成功,可以弥补前面的失败,如果失败,责任可以推到张郃头上。这个行动的代价可能是张郃的命,但对司马懿来说,是无本生意,稳赚不赔。
三、战前司马懿和张郃意见分歧,司马懿恼羞成怒。大军出征前,张郃曾经建议司马懿,分兵驻守雍、郿两地,作为大军的后援。司马懿不同意,他认为张郃的计划过于保守,前军人马足以解决问题。
很可能,司马懿当时的心里还有一点恨意:你张郃这么建议,分明是觉得我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太小瞧我了!
可是战争的结果,却验证了张郃的预测,司马懿败了!失败后的司马懿恼羞成怒,你不是看我笑话吗?我把你送到诸葛亮嘴边去,看你有没有命活下来!
那么,司马懿为何对张郃抱有如此深的成见,不惜将张郃推向死亡境地呢?
张郃从来不是司马懿团队的成员
有一种说法是,司马懿为了将来发动政变,提前布局除掉张郃。这个说法太夸张,有点过度解读。司马懿也不是天生的就想反魏,这个代价太大,如果不是被曹真逼到悬崖边上,他断然不会冒这么大风险。再说司马懿何以能预测十几年后的朝局?又怎么能知道张郃还能活到那时候?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张郃从来不是司马懿团队的成员。到曹叡时期,早期跟随曹操的文臣武将,基本都过世了,张郃是仅存的顶梁柱。
请注意,张郃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将军,他是个文武全才,甚至有人认为,以张郃的综合实力,不在司马懿之下。当年刘备对斩杀夏侯渊一点都不放在心上,而是对张郃的逃脱耿耿于怀。诸葛亮对张郃也是非常忌惮,他的高徒马谡就是败在张郃手下。
魏明帝曹叡评价张郃:“今将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为此他擢拔张郃为“博士”,博士一般都是由鸿孺担任,非学识出众品德盖世之人,匹配不了这个荣誉。
曹魏政权到了魏明帝时期,与曹操在世时期,有很大的区别,曹操在世,他就是核心,尤其是跟他一起创业的将帅臣僚,对他忠心不二。而魏明帝时期,派系现象严重,司马懿这个后起之秀,与曹魏宗族一派矛盾很深。
张郃为曹魏阵营服役了三十多年,对曹家忠心不二,单凭这一点,他不可能被司马懿所用。这就导致司马懿对张郃,必然存在忌惮的心理。
这就是司马懿对张郃的一个基本定位,不可能变成自己的私人部曲,能不成为政敌就阿弥陀佛。
由此可见,司马懿逼令张郃追击,就此将他送往死亡之路是可信的。根本立场上的差异,导致张郃早晚会被司马懿剔除,本次战争策略上的差异,又让司马懿蒙羞。恼羞成怒之下,拿张郃的脑袋,碰诸葛亮的刀,对司马懿来说稳赚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