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三国演义》,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忠义人士,为了表明自己对主公的忠义,却在被擒之时,破口大骂,例如张辽、张任,或慨然赴死,例如陈宫、高顺。不过,这些人之所以选择死亡,仅是不想投敌。而有一个人,比这些人都要忠义——他没有被敌人生擒,却在得知自己主公被杀后,二话不说,便选择了自刎,令人唏嘘。这个人是谁呢?
他不是别人,正是关羽的心腹爱将周仓。周仓原本是黄巾余党,在黄巾军起义失败之后,啸聚山林,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的时候,他主动放弃了自己的部曲,并追随了关羽,从此成为了关羽的心腹爱将,专门为关羽抗刀。可以说,自从他追随关羽之后,几乎是与关羽形影不离的。可是,襄樊之战后,关羽大意失荆州,又败走麦城的时候,却在自己突围之际,选择了让周仓留守。
小说第七十七回中写道:“遂留周仓与王甫同守麦城,关公自与关平、赵累引残卒二百余人,突出北门。”正是因为这样,关羽父子并擒杀之后,周仓才没有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直到吴军将关羽首级示众,他才知道自己一生追随的主公,已经殒命,于是自刎而亡。正是因此,后世之人感于他的忠义,在供奉关羽的时候,也会将他供奉在一侧。抛开周仓的忠义不谈,关羽在突围的时候,为什么不带走周仓呢?
要知道,周仓“两臂有千斤之力”,而且在襄樊之战的时候,还曾生擒庞德,其武艺非常高强,关羽在突围之时,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骁勇之辈。可是他最终还是将周仓留在了麦城。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
在真实历史上,根本没有周仓这样一个人物,他仅是罗贯中为关羽虚构出来的随从。虽然他在《三国演义》中,改编了很多细节,但是在一些大事件中,他还是选择了遵从历史,例如纵使他拥刘反曹,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给诸葛亮开了光环,使其将司马懿围困在了上方谷,差点将对方烧死,最终却还是安排了一场大雨,使司马懿安全逃生。在关羽被擒杀这件事上,他也选择了遵从历史。
《三国志·潘璋传》记载:“璋部下司马马忠擒羽,并羽子产、都督赵累等。”根本没有周仓什么事,所以他在描写这一情节的时候,选择将周仓留在了麦城中。
二、站在书中的角度来看
(1)留下守城力量
小说第七十七回中写道,王甫劝关羽突围的时候说:“何不弃此孤城,奔入西川,再整兵马,以图恢复?”也就是说,关羽这次离开,并不是逃亡,而是去搬救兵,如果麦城能够守住,这将是一个重要的根据地,关羽并不打算放弃。如果他在将关平还走的情况下,再带走周仓,守城力量就太过薄弱了,根本没有守住的可能性,于是他留下了最可靠的周仓。
(2)稳定军心
虽然关羽知道,自己如果能够逃出去,一定还会率兵打回来,王甫也相信,可是被留在城中的其他士兵,却不一定相信。如果他带走了自己所有的亲信,很可能被士兵误解,从而发生哗变,甚至他前脚离开,城中之人后脚就会开城投降。为了稳定军心,他也要留下一个心腹之人,稳定大家的情绪。
(3)迷惑东吴
关羽有突围之前,大约还抱有一点侥幸心理,那就是如果他杀尽了路遇的埋伏,东吴可能不会得知他逃亡的消息。而在这之后,东吴或许还会派人来攻打麦城。这个时候,如果周仓出阵,东吴的将领,就会误认为关羽还在城中,不会安排追兵,对其进行追杀。基于这个原因,他也要留下周仓守城。
三、站在传说的角度来看
除了正史和演义之外,民间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传说。在民间传说中,周仓脚底有三根很厉害的毫毛,能够让他日行一千,夜行八百,所以他就算步战,也能追上赤兔马。可是在关羽败走麦城之前,吕蒙买通了周仓的一个老乡,不但将周仓灌醉,还剃掉了他脚上的毫毛,从此之后,周仓失去了速度优势,不再适合追随关羽突围。所以他顺理成章的被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