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因病去世,但是他的病因,在正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在野史上则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有的说他的病是背痈,有的说他受到惊吓,跳水生病而死。
因此,我把正史、野史的说法,以及后世的推测,都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正史的说法
《明史》上说,洪武二十四年,太子朱标巡视陕西,一方面,是要考察西安能不能做大明帝都,另一方面,是要调查他二弟在封地的不法之事。
8月出发,11月回到南京,历时3个月。
回到南京之后开始生病,第二年4月去世。从生病到去世,历时5个月。
从巡视陕西到归来生病的过程,明史里的朱标列传记载得清清楚楚。
朱标从南京出发,刚刚渡江,东南边突然响起阵阵惊雷,仿佛在引导着太子前行的方向。这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并且这十多天来,虽然天气阴阴沉沉的,但是一直没有下雨。朱元璋派人占卜,显示会有阴谋发生。
太子刚刚出巡,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忧心忡忡的老父亲立刻就派出使者,去嘱咐太子:你在外边,要小心谨慎,严加防守,还要多做些好事,以改变天意。
为了安全起见,朱元璋再三告诫朱标的随行人员,要时刻向他报道太子的行踪。
《明史》:既行,使谕曰:“尔昨渡江,震雷忽起于东南,导尔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仍申谕从行诸臣以宿顿闻。
3个月后,朱标回到南京,随即病倒。一开始,病情似乎不是很严重,还能处理政事,和朱元璋商量迁都的事宜。
然而,5个月后,朱标就去世了。
整个过程记载得十分简洁,关于朱生病的记载,用的篇幅还没有他出发的时候朱元璋对他的担忧大,也没有描写他的病因和病症。
《明史》: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
而在朱标之子朱允炆的传记里,又补充了一个细节:
朱允炆14岁那年,朱标病倒。朱允炆非常孝顺,亲自在父亲身边伺候,日夜都不离开。2年后,朱标去世。
朱允炆生于1377年,古人的年龄是按照虚岁算的,那么他14岁那年,就是1390年。
朱标是1392年去世的,这和朱允炆本纪里的说法对上了。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朱标本人的传记里没有记载,但是朱标虽然正值壮年,体质并不算好,以至于病到要让儿子日夜伺候的程度。
远赴陕西3个月,以古代的交通条件,舟车劳顿,可能一回到南京,就旧病复发,以至于38岁就去世了。
《明史》: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
明史的这段记载,实在是无懈可击。
多读史料就会发现,对于因病逝世、衰老死亡这一类的死因,惜墨如金的史料都不会过多描写,经常连什么到底是什么病都懒得写。
我们只需要知道是因病逝世的就可以了。
毕竟,以古代的医疗条件,感染个风寒都是要命的事,很多在现在只是吃个药、打个针就能搞定的小病,在古代,有可能是不治之症。
没有过多的记载,实在是太正常了。
二、野史的说法
关于朱标具体得了什么病,在明朝的野史有了详细的补充。但是野史毕竟是野史,不见得可信,只能作为参考。
更别提,不同野史之间的记载,还互相矛盾。
- 1、背痈
《国榷》里记载了朱标病中的一个细节。
洪武二十三年,盛夏6月,朱标背痈发作,痛得大喊大叫,听到的人都被吓到了,非常害怕。
他的儿子朱允炆,日夜陪在他的身边,含泪抚摸他的伤口,吮吸伤口流出来的脓液,亲自贴身照顾。
过了十几天,朱标的病才痊愈。
《国榷》:庚午夏六月,懿文背痈痛甚,号呼不绝口,含泪抚摩,日夕不暂离,闻号呼惶惶若不生,亲吮吸之,逾旬而愈。
洪武二十三年,正是朱允炆14岁那年,也是朱标出巡陕西的前一年。这和明史里的记载对应上了。
这段记录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朱标所得的病是背痈。
背痈,是一种背部的感染性疾病。
项羽的亚父范增,三国的荆州牧刘表,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都是因为这个病去世的。
古代没有抗生素,遇到这样的病,实在是非常难治。且治疗的周期漫长,容易复发。
这么一来,朱标第二年从陕西回来,因为舟车劳顿而病情复发,导致壮年去世,也就不奇怪了。
《国榷》不是正史。这本书的作者叫谈迁,一辈子都没有做官,专心写书。
他认为,明朝的实录是官方编写,经常为尊者讳,其他的史书又肤浅而简陋。
于是,他到处收集资料,又亲自走访了许多大臣和公侯,从明朝还没灭亡,一直写到清朝顺治年间,历时30多年,完成了这部500万字的巨作。
很多人都认为,《国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对明实录和明史的重要补充。
我认为,上面关于朱标病情的记载,应该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 2、跳水得病
《王文恪公笔记》里,朱标是因为受到刺激跳河,得了病,去世的。临终前还愤愤不平地对儿子朱允炆说,是詹徽害了他。
詹徽是督察院的最高长官左都御史。有一次,他和朱标一次审判重囚犯,仁厚的朱标对詹徽的重型很不满,要改他的审判,詹徽坚决不同意。
这件事闹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觉得,詹徽的做法是正确的。朱标争辩说:治理天下应该宽厚。
朱元璋大怒:等你当了皇帝,再来宽厚吧!
这话把朱标吓坏了,出门就跳进了河里。虽然被身边的侍从救了上来,他还是生了重病,临终前对朱允炆说:我是被詹徽害死的,你不要忘记为我报仇。
《王文恪公笔记》:徽性残忍,尝命与懿文太子同录重囚,太子屡欲有所出,徽争不从。间以言于上,上曰:“彼所执是也。”太子因言治天下当以仁厚,上怒,作色曰:“俟汝有天下为之。”太子遑遽,自投金水河中,左右遽入水挽持者免死,解衣而驹贿皆死。太子以是得疾,语皇孙曰:“我之死,徽为之也,无忘我仇。”
这件事的全过程虽然绘声绘色的,但是我认为,此事并不可信。
以朱元璋的性格,和他对朱标的重视程度,如果詹徽害得朱标跳水得病,还因此去世,朱元璋一定会狠狠报复詹徽的。
但是我们看明史就知道,詹徽非但没有被朱元璋打击报复,还在朱标去世之后升了官。后来是因为牵扯进蓝玉案,才被杀了。
如果他和朱标之死有关,朱元璋一定不会让他活这么久,更别提升官了。
而且朱标跳水这件事,在徐祯卿写的《剪胜野闻》里也有记载,甚至连朱元璋对朱标说,等你当了皇帝再来做这件事吧,都和这本书的记载一模一样。
朱标跳水的原因,却和这本书里说的不一样。
在《剪胜野闻》里,朱标是为了救老师宋濂而跳河的,事情发生在洪武十三年,离朱标去世还有12年。
同样的事件,被安上了不同的年份,套上了不同的起因。
在正史中,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
三、推测的说法
结合正史和野史的记载,很多人认为,朱标英年早逝,和朱元璋给他的心理压力过大有关。
朱标虽然是朱元璋寄以厚望的嫡长子,但是朱元璋残暴,朱标宽厚,二人之间经常爆发冲突。
他们之间的大多数冲突,都是在野史中记载的。然而,在明史里,也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有一次,朱元璋处理完囚犯,命令袁凯送给太子朱标复审。袁凯拿着复审结果回来,朱元璋一看,朱标把很多人的刑罚都减轻了。
朱元璋可就不高兴了。他没对朱标说什么,却问袁凯:我和太子,谁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可把袁凯难住了。一个是当今的皇帝,一个是未来的皇帝,谁都得罪不起。而且如果他在朱元璋面前说太子不对,谁知道朱元璋会怎么想。
他小心谨慎地回答:陛下执法严明,太子宽厚仁慈。
这乍看上去,两边都不得罪。朱元璋却觉得他太圆滑了,记恨上了他。袁凯害怕极了,只好装疯卖傻,找机会跑路了。
《明史》:后帝虑囚毕,命凯送皇太子覆讯,多所矜减。凯还报,帝问“朕与太子孰是?”凯顿首言:“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帝以凯老猾持两端,恶之。凯惧,佯狂免,告归,久之以寿终。
这么一件小事,都能把大臣吓成这样,可见,这父子间的各种斗法绝对少不了。
以朱元璋的残暴和威严,朱标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实在是太正常了。
所以,朱标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体质下降,进而英年早逝,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写在最后
无论朱标是因为哪种原因生病,但是我认为,朱标肯定是正常地因病去世,没有什么阴谋论。
主要有这3个方面的原因:
- 1、没有人敢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谋害太子
朱元璋精明强干,又杀人如麻。
朱标又是朱元璋的心肝宝贝。大明才刚开国,朱元璋就把朱标立为太子。就连他出门在外,朱元璋都会忧心忡忡,时刻担心他的安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悲痛欲绝。
在这种环境下,不会有人想不开,敢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谋害太子。一旦东窗事发,下场一定很惨。
- 2、太子去世,没有受益者
如果有人想要冒巨大的风险谋害太子,一定要有巨大的利益诱惑。但是,无论是朱标的弟弟们,还是大臣,没有人在朱标的去世之中获益。
对于朱标的弟弟而言,朱元璋早就制定好继承法了,就算朱标去世,皇位也是朱标的儿子的,和他们毫无关系。
对于大臣而言,失去了这么一个宽厚仁慈的太子,他们就要直面皇帝的怒火,没有人从中周旋了。
这样没有好处,却要冒极大风险的事,没有人会去做。
- 3、朱元璋没有展开报复行动
爱子去世,哪怕只是有被害的蛛丝马迹,朱元璋一定会疯狂报复。
但是历史上的朱元璋,没有因为太子去世而报复任何人。他的精力放在了扶持朱允炆当皇太孙,以及铲除功臣集团,为朱允炆铺路上。
这也说明了,朱标是正常因病去世的。
朱标的去世,让明朝彻底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如果是他在位,朱棣绝对不敢造反。
而且在他生前,朱元璋已经开始计划迁都,派朱标出去考察。朱标先考察了陕西,后看中了洛阳。
可是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就失去了迁都的精力和心气。最后朱棣造反成功,迁都北京。
如果是朱标在世,或许是朱元璋亲自迁都,或许是朱标登基之后再迁都,明朝的首都就有可能是洛阳了。
因此,朱标英年早逝,不仅改变了明朝的命运,也改变了北京和洛阳这两个城市的命运。
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