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少不了文臣与武将配合,内有文臣出谋划策,外有武将带兵打仗,尤其是战争纷繁的战国更是如此。各诸侯国为了免受侵袭,必须不断发展强大自身力量,强文壮武。因此出现了孙膑、吴起等人才。
而谈到赵国的文臣武将,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廉颇与蔺相如,二人在廉颇负荆请罪之后结为至亲好友,而两人后来的结局却鲜少有人知道。
负荆请罪
蔺相如本是赵国宦官令缨贤的门客,在令缨贤的推荐之下,帮助赵王携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受到赵王赏识,被封为上大夫。
廉颇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由此可以看出,单从武力来说,廉颇是实打实的大将。而廉颇更是因为在公元前283年,带领赵军征伐齐国攻取阳晋而名声大噪,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
两人的实力与智慧为赵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作用,同样也受到赵王的赏识。
两人本可这样和睦辅佐赵王左右,但在公元前279年,秦王假借和好为由约赵王渑池相会,在廉颇与蔺相如的劝说之下赵王赴约,廉颇安排行军给秦王以压力,而蔺相如则凭借自己的智慧与三寸不烂之舌使得赵王免受羞辱,挽回了赵国的声誉。
赵惠文王大悦,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高于廉颇。征战沙场的廉颇自然是不服仅以口舌便可获得如此功劳的蔺相如,于是决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但这消息被蔺相如听了去,于是他天天装病不去上朝,为的就是避免与廉颇相见,发生争执。
甚至有一次,蔺相如出门受到廉颇羞辱,但依旧忍让。蔺相如的门客见状以为他害怕廉颇,不想与其共事便要回家,此时蔺相如解释道,自己与廉颇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如果因为这点小事产生嫌隙势必会影响赵国。
后来,蔺相如的这番话被廉颇听了去,廉颇自感羞愧,于是袒胸露乳地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自此两人便成为了刎颈之交的好友,也便有了将相和。
大败秦军
在两位大臣协力下,赵国国力日益强盛,但在这时候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继位。而秦国为了扩张势力,正在如火如荼地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手段。
赵孝成王即位的第四年,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由于上党没有援手,上党太守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这么一来,秦国与赵国之间就开始了对上党的争夺之战。
而此时赵国国内,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统帅赵军的重任就落在了廉颇肩上。当时秦军多次击败赵军军队,整体士气正盛,相反赵军的兵力处于弱势,继续以这样的状态进攻势必失败。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放弃进攻,凭借地势条件筑起壁垒,在秦军不断进攻,赵仍旧坚壁不出。这一守就是三年,秦军本有速胜的决定,但在廉颇如此的坚守之下只得采用其它的办法。
此时,秦国使用反间计,在赵国国内宣扬秦国并不怕廉颇,但就怕赵括出兵。赵王本就对廉颇的只防御不出兵的态势不满,再加上一防防了三年,于是想派赵括去长平代替廉颇。
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代替廉颇那是万万不可的,这时候蔺相如求见赵王,《史记》记载了蔺相如对赵王所说: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甚至赵括的母亲将赵括与父亲赵奢做对比上书阻止,但赵王执意要派赵括为将。
赵括一上任,便改变了策略,替换军官,转守为攻;秦军这边暗地里命白起为最高指挥官,在没有正确分析敌我军事实力之下,赵括错误的军事策略使得赵军大败,白起云:
“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于是白起将赵国的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了年纪较小的二百四十个士兵放回赵国。而此时的赵国若不是其他几国的帮助,几近灭国。或许是看见了自己鞠躬尽瘁的国家落得如此下场,重病缠身的蔺相如差不多就是在这时候去世。
客死他乡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认识到了自己用人的失误,于是想要再次重用廉颇。此时燕国趁着赵国兵力正弱而大举进攻,赵王便派廉颇反击燕国,廉颇不负众望,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燕国丞相栗腹,并围攻燕国都城。燕国眼看打到家门口来了,急忙以五座城池求和,赵军大胜。
此次大胜后,廉颇本可以在赵国大展宏图,但在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继任的赵悼襄王一上任便解除了廉颇的职位。廉颇报国无门受到排挤,于是离开了赵国投奔魏国大梁。
廉颇在魏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职位但一直不得重用。曾经征战沙场,杀敌无数的他,如今却盘踞他国不得重用,自是心情沉重。
而此时的赵国多次受到秦国军队的侵扰,于是赵王又有了再次仍用廉颇的想法,廉颇身居他国,但仍然十分心系自己国家,有这么一个机会自然不想放弃。于是赵王便派使臣观察廉颇,看他是否还能再用,廉颇的仇人郭开暗中贿赂使臣,免得他再得重任。
廉颇为了在使臣面前彰显自己还可上战,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但使臣回去后却对赵王说:“廉颇虽然老了,但还是很能吃,但与我没坐多久就拉了三次屎。”
听了这话,赵王以为廉颇老了便没有召他回国。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于是派人接他到楚国,但由于廉颇心系祖国,在未得赵王召回后整日郁郁寡欢,未为楚国立下功劳便死在了楚国的寿春。
总结
廉颇与蔺相如为赵国在七雄中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两人因负荆请罪而成为至交好友,在赵惠文王的赏识之下得到重用,他们的前半生也算是过上了许多人羡慕的生活。
但在赵惠文王逝世,赵孝成王、赵悼襄王用人不慎之下,两人的人生悲惨而终,可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