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政治损失,更彻底改变了唐帝国的国运,使得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走向衰微。更有历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动乱之初,安史叛军纠结了众多东北地区的库莫奚和契丹族武士,战斗力极强,故而一路势如破竹,从东边的范阳一路打到东都洛阳。于洛阳抵抗叛军的是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人才智不在禄山之下,但属于临危受命,手头没有强大的野战军,虽然连打几场硬仗,还是不得已退守潼关,被唐玄宗冤杀。
安禄山像
接替高仙芝的是朝廷在西边大军的领袖哥舒翰,然而此时的唐玄宗鉴于安禄山的反叛,对掌握河、陇两师重兵的哥舒翰也已不抱信任,哥舒翰被迫出战而战败,其统帅的西部大军也战败溃亡。当此之时朝廷大军已经崩溃,玄宗只能选择仓皇出逃蜀地。
在前往蜀地的过程中禁军中爆发了内乱,诛杀了杨氏兄妹。太子李亨在亲信宦官李辅国和良娣张氏的劝谏下决定分兵自立。玄宗也想以太子吸引叛军,同意了这个方案。李亨前往北方灵武,急召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最后一支帝国军队——朔方节度使的军队前往行在,才在乱世中站稳脚跟,这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朔方军领袖郭子仪
安史叛军强大主要是因为库莫奚和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参与,故而唐肃宗想到的对策也是利用大唐皇帝作为“天可汗”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力,求助回纥族出兵相助。肃宗即位后即遣使者前往回纥修好,次年回纥就派遣太子率领四千余人前往援助。肃宗大加赏赐,还命令儿子元帅广平王(即后来的唐代宗)与叶护结为兄弟。
这四五千回纥骑兵和朔方军合兵,陆续东进,收取了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大诗人杜甫在其诗作中也有描写,他写道“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鹘。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又说“花门腾绝漠,柘羯渡临洮”,这是战事第一阶段。
唐代宗李豫(早年名李俶)
收复两京之时,肃宗为了战胜许诺回纥士兵大肆劫掠,虽然元帅广平王尽力阻止也没能挽回大局,回纥士兵之劫掠破坏甚至超过了安史叛军,而且劫掠之后又不肯再尽心打仗,叛军的根基河北之地并未能收复。叛军内部虽然安禄山史思明相继被儿子安庆绪和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这给了唐军解决叛军的机会。
此后朔方军又几次借用回纥军,但与叛军作战的主力还是朔方军。朔方军首领仆固怀恩审时度势,把矛头对准叛军中势力较大的史朝义,拉拢河北地区的其他安史余党。仆固怀恩同意某些安史余党依附,任命其为节度使,重建河北藩镇,在数月内很快孤立并消灭了史朝义叛军,安史之乱就此平定。但河北藩镇重建后到唐朝灭亡百余年间一直保持独立,为唐朝覆灭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