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任正非,深圳基建工程兵们都不会陌生。作为下海创办企业最成功的“拓荒牛”之一,他以一己之力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他倾注半生心血创办的华为公司,在通讯领域的科技创新及核心技术的掌握都提升了民族的科技自信,为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就为大家推荐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功勋会长、深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段亚兵名著《深圳拓荒纪实》精选文章,共同来看基建工程兵任正非如何发扬“拓荒牛”精神在风浪中前行、在荆棘中蜕变,创办华为走向世界。
文章阅读
▲2016年任正非(左四)在华为公司接待常生荣(右三)、段亚兵(右一)等老战友
深圳二万人基建工程兵战友中,下海创办企业最成功的,要数任正非。
1987年,任正非拿出自己的转业费几千块钱,和几位股东凑了21000块钱,创办了华为公司。28年后的2015年,华为的销售收入为6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50亿人民币)。相比较,中国网络三巨头公司BAT–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Tencent),3家2015年总营业收入合计还不到人民币2500亿元。
有战友告诉我:“基建工程兵主任李人林生前在听到任正非创办华为取得骄人成绩时,高兴地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军队可能少了一个将军,国家多了一个著名企业家’。”
这像是一个神话,任正非是怎么做到的呢?
任正非是部队里顶尖的技术人才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任正非为人非常低调,从不接触新闻媒体,对自己在部队工作的经历更是讳莫如深,从不详细说这一段历史。因此,任正非显得十分神秘。就连深圳的多数战友都不知道他曾经是基建工程兵的一员。
任正非“原系基建工程兵第二十一支队208团技术干部,后调基建工程兵第四技术学校任讲师……”当年的基建工程兵二十一支队,集体转业后改编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建八局”),作为一家实力雄厚的国家级央企建筑队伍,如今在国内外许多地方承建大型工程,在国际建筑业中享有盛誉。而曾经是二十一支队的任正非,为什么没有留在中建八局而到了深圳呢?
据熟悉他的战友说,当基建工程兵部队撤销的消息传开后,任正非一段时间里对前途感到茫然。他到北京找到兵种主任李人林问下一步怎么办好?李主任给他指了一条路子:去深圳吧。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一块创业的热土,到那里会大有作为。领导的话任正非听进去了,于是他单独来到了深圳。
由于任正非是自己单独调来深圳的,因此他没有留在两个师改编的深圳特区建设公司里,而是被分配到南油集团公司属下的一家名为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公司工作,任公司经理。他在这个单位工作并不顺利,经常挨批评,心情比较苦闷。有一次公司做生意遇到骗子,被骗走了200万元货款,公司陷入绝境。任正非找上级公司请求拨给一些经费用来打官司。上级领导很生气,拒绝拨经费,让他自己想办法把钱追回来。任正非实在没有办法干下去了,就找了几个合作人,凑了21000块钱(其中有任正非的转业费3000元)成立了华为公司自己开始创业。
后来华为公司脱颖而出后,人们开始研究任正非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原因有许多条,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从主观方面说,任正非在基建工程兵部队中成长起来,成为一名成绩非常突出的科技尖子人才。由于是名人,战友们喜欢讲述、议论他过去的故事。笔者多年里一直在跟踪研究任正非的事迹,因此收集到许多关于他的小故事。
任正非1963年就读于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暖通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建筑工程单位工作。1974年,中国从法国引进了辽阳化纤总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引进的最大化工项目,投资超过了30亿元。基建工程兵21支队承担了该项大型化纤总厂的建设安装任务,需要大量的技术骨干。因此任正非应征入伍成为基建工程兵的一员,参加辽化工程的建设任务。
任正非在钻研技术上有一股狠劲,攻克了一些技术难关。例如,在建设辽化项目时,他研发的“空气压力天平”成果,解决了焊接大型合金管道的测试难点,填补了我国一项技术空白。对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头版都进行了报道,连法国专家都表示佩服。任正非在部队里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通讯研究所副所长。基建工程兵兵种主任李人林十分器重任正非,据说部队设立副团职级别的技术干部,就是从任正非开始的。
由于任正非研究工作成绩就十分突出。1978年3月,部队选择他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当年他33岁,是参加会议6000人中最年轻的代表之一;1982年9月,出席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极其难得的政治荣誉。当时的基建工程兵正在鼎盛时期,队伍有近50万人。但是部队中参加过这两个重要会议的人凤毛麟角,由此可以看到任正非当时在部队中就是一名十分出色的技术尖子。杨洪祥的《筑·迹》新闻图片集中收有一幅任正非在部队研究所的一幅照片。当年任正非风华正茂的形象、专注研究的神态,令人印象深刻。
深圳是任正非创业的福地
从客观原因讲,任正非有条件创业、并创业成功,是因为他来到了深圳。深圳有全中国最好的创业环境,像人们所说的:“深圳是一块创业的热土。”
先说允许创业的条件。任正非创办公司是1987年,当时国家工商管理部门只允许登记办个体户,还不允许注册民营公司。然而这一年深圳市下发了一个《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文件,为想要自己创业的科技人员们提供了创业的条件。这个文件就是后来任正非介绍创办华为公司过程时多次提到的“红头文件”,是华为公司的“出生证”。如果任正非没有到深圳来,根本就没有条件创办民营科技公司,也就谈不到后来华为公司迅速发展威震四方了。
再说有利于企业创业成长的优良环境。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有许多十分有利企业发展的条件。比如说,比邻港澳,国际市场近在咫尺;拥有航空港、海港、铁路、公路等四种对外口岸,这种条件在我国是唯一的城市,交通便利,与国外市场交往非常方便;作为经济特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优惠税收政策,这对于创业企业的发展成长非常有利等等。而在这些有利条件之外,还有政府管理方式的关键因素。深圳市的领导眼光比较远,很早就提出了“按国际规则打篮球”,也就是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的原则。尊重法治精神,重视按照市场规则管理经济活动。对企业的发展一般不予干涉。这对企业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否则就很难解释,中国的经济特区有好几个,为什么只有深圳的经济会发展得这样好、高科技企业会这样多。
据说,俞正声上任上海市委书记后,他问了机关工作人员这样一个问题:“上海为什么没有华为?为什么没有阿里巴巴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市委书记问这样的问题,他想的肯定是“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能做些什么?”
华为公司是从通讯行业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在通讯方面最有希望发展起来的公司是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被称之为“巨大中华”。最后同在深圳发展的华为和中兴通讯双双胜出,是不是也可以说明深圳具有独特、良好的创业环境呢?
具体到华为公司,深圳的创业环境自然也给它带来了很多好处。只举一两个例子:任正非最早是在南头(后来的南山区)一家简陋的厂房里开始创业的。最早的业务是为香港一家通讯公司做来料加工的业务,如果没有距离和交通上的便利,恐怕不容易找到这样的创业机会。后来华为发展起来后,深圳龙岗区在坂田给公司划了一片很大的工业用地,建起了如今世界有名的华为工业区……
华为创业的路子异常艰苦,任正非在创业过程中所受到的压力和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写华为创业过程的书很多,笔者也曾写过这一类的文章,在《创造中国第一的深圳人》中写了一篇《冬天里的华为》:《深圳拓荒人》中写了任正非战友的故事,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任正非(左)与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功勋会长段亚兵(右)一起喝茶聊天
任正非用军队的一套办法管理企业
如今的华为已经成为一个国际著名的大企业。在它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而相比之下,开拓美国市场是最难的,华为吃了很大的苦头。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强国,做生意既霸道又耍赖。为阻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人找了许多理由。最可笑的是拿任正非曾经是军人这件事大做文章,散布流言蜚语说任正非有军方背景。华为到美国发展通讯业务会给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云云。
关于这个问题,曾经在美国国会发生过一个精彩的插曲。2012年2月,美国华盛顿国会山国会大厅里,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听证会。听证会上一些戴着偏见有色眼镜的议员们向在会上答辩的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位议员问:“请问,任正非是不是中共党员?”胡厚崑回答说:“是的,正像美国一些企业家是民主党或共和党党员一样……”(台下一片善意的笑声。)又有一位议员问:“请问,任正非以前是不是中国军队的军官?”胡厚崑回答:“没错,正像美国很多企业的老板一样,他们也在美国军队服过役……”(又是一片笑声。)
任正非当过兵的经历,给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带来一些障碍,任正非为此感到苦恼。2013年,深圳基建工程兵修兵史工作开始时,曾经请任正非提供一些个人的资料。华为公司有关部门提供了一份任正非的简历。其中说到任正非在部队任职“研究所副所长”这个职务时,特意注明:“技术副团级,未获军衔”。实际上,在基建工程兵存在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实行军衔制。任正非“未获军衔”这件事不需要特别说明,估计在个人简历中特意注明这一点是给美国人看的。仅从这一点,笔者就能体会到任正非的苦恼,他生怕曾经是基建工程兵军官的身份会给华为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任正非真不容易!
笔者作为基建工程兵的战友,对任正非的一切很感兴趣,曾经大量阅读过关于他的资料。从笔者的研究中,能够看出来虽然任正非经常会淡化自己曾经在部队工作的经历,但他确实是一名军人。他过去在基建工程兵中的光荣经历记录在许多新闻媒体上,没有办法否认和隐瞒;而且他管理企业的很多思想实际上来自中国军队的军事理论。军队工作的阅历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可以随便举几个例子: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
有一次华为召开座谈会,有一名员工向任正非提问:“军人生涯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任正非答道:“服从。”军队作为一个军事战斗组织,令行禁止、步调一致肯定是首要的组织管理原则。因此,中国军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作为战士,自然要强调“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从某个角度说,任正非将管理军队的一套办法,运用到了企业管理上。从华为公司统一意志、团队精神、严密组织、铁的纪律、主动进攻、永不服输等许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方面都能看到军队理论的影响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娴熟地应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
中国的通讯市场是最早向世界开放的领域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通信企业巨头都来到中国,抢占这块全球最大的市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通讯公司都进入中国,其中包括美国AT&T、加拿大北电、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比利时贝尔、法国阿尔卡特,以及日本的NEC和富士通,当时被称之为“七国八制”。华为公司1987年诞生时,竞争的对手就是这些世界强手。
由于被大鳄们包围的生长环境十分恶劣,逼得华为不得不走出国门,到通信巨头们看不上的偏僻贫穷国家去发展自己的市场地盘。在这方面,任正非应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华为“让开城市,占领农村”,到偏僻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业务;等到慢慢地积蓄起了力量,才开始向欧洲、日本、美国等市场进军。
在技术研发上,严格执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
华为公司突破口选择在通讯技术上,这是任正非对华为公司制定的战略发展方向。2015年1月22日,任正非在参加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他说:“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城墙口’进攻,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最终在大数据传送上我们领先了世界。”
任正非讲的就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军事理论在企业发展战略上的应用。他认为:“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华为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的资金占其销售额的10%以上。2015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92亿美元,比例更是高达销售额的15%。在中国企业中,华为在科研上的投入数可能是最高的。华为每年申请的专利数,在中国企业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每年企业登记的专利数,其第一、第二名,不是华为就是中兴通讯。200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华为公司2008年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数达到1737件,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结束了飞利浦公司连续10年的霸主地位。
华为不断超越对手
任正非将中国军队的军事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个一个地超越了对手。
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本年度“全球100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榜”时,任正非榜上有名。
2008年12月,美国商业周刊介绍10家“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公司”,其中有华为公司。
2009年6月,在中国百家软件企业评选中,华为连续8年名列榜首。2009年12月,国际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中文版在上海发布“最受国际尊重的中国内地企业家”10人榜单上,任正非居首位。
也是这一年,在北京举办的2009中国CE0年会上,评出了“2009最具创新力公司30强榜”。华为以创新力指数138.681分夺得榜首。
2010年2月16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华为获得了在业界享有最高荣誉的“全球移动大奖”中的“最佳业务分发平台奖(SDP)”。成为该年唯一获奖的中国企业。
2010年2月,美国著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评选出2010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结果揭晓,Facebook、亚马逊、苹果、谷歌、华为名列前五名。
2012年,华为终于超过原来排名第一的瑞典爱立信公司,成为世界通信企业的第一名。
2016年6月,任正非出席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会上任正非发言说,华为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在比赛场上,争夺冠军是每一个参赛者的最高愿望。华为实现这个愿望后,任正非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呢?这是因为在赛场上奔跑的第一名和第二名,选择前面道路的情况完全不同。作为第二名可以追赶着第一名跑,前面的路已经被第一名选择好了(选择正确的路线当然要花很多钱);但是当了第一名后,前面的路就要靠自己来摸索。
如今的华为好像来到了一片渺无人烟的荒野里,东南西北4个方向要由你来选择。选择新方向的成本,比跟着别人跑不知要高多少倍。更何况,你选择的新方向有可能背离主流市场,你花费巨额成本研究出的许多新技术不一定会被市场接受。如果方向选错了,跑得越快,与主流市场距离越远,企业不可避免会走向衰落,甚至轰然倒塌。这也许就是有一本写华为的书,起名《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样耸人听闻题目的原因吧。
原来的华为是追赶者,跟着前面的对手跑,是有方向的。但是在超过所有对手以后,华为突然发现,自己进入了无人区,事事要靠自己摸索,想继续前进,成本极高、难度极大。对此,任正非说华为“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尽管创新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想要实现新的突破仍然要靠创新。这是唯一的办法。华为的新征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