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祭祖的节日。但很少人知道这个节日其他的两个名字,一个是中元节,一个是盂兰盆节。
中元节是道家的说法,而盂兰盆节,是佛教的说法。而祭祖,是儒家的说法。其中盂兰盆节,一般人知道得很少,所以今天主要分享一下关于盂兰盆节的常识。
“盂兰”是梵语音译,翻译为汉语就是倒悬(人被倒挂起来),是极其痛苦的意思,用以形容三恶道的众生。“盆”,就是盛装食物的容器,泛指所有盘、盆、碗、桶、筐、杯之类的清净容器。衍生出来的意思,就是用百味五果的盆子,供养给佛陀和僧侣,以求拯救苦难的众生。
在佛教传统中,农历七月十五,是僧众结夏安居圆满的日子,叫作“解夏”,也叫“僧自恣日”、“佛欢喜日”,更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节日——盂兰盆节。
盂兰盆会的起源,源于《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犍连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所有弟子中神通第一,简称目连。目连在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就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他用天眼观察世界时,看到母亲因生前造作恶业而在饿鬼道道中受苦,几百几千年都吃不到一口饮食,并且口吐火焰,痛苦万分。
目连见此情景,心中非常难过,就急忙用自己的钵盛满饭,运用神通送到母亲跟前,让母亲充饥。
他母亲迫不及待地接过钵,刚准备吃饭时,突然口中吐出火焰,整个钵的饭刹那间就变成了焦炭,无法食用。
目连虽然神通第一,但他用尽办法,也不能解救母亲,不能让她吃上一口饭,于是就去请教佛陀。
佛陀告诉他,应该在七月十五日,用种种水果饮食,虔诚供养佛僧,仰仗三宝威德福力,才能救拔他的母亲脱离饿鬼道。
于是,目连便遵照佛陀所说,在七月十五日准备了种种水果饮食,盛于盆中,虔诚供养佛僧,并以此功德,终于救出饿鬼道中的母亲。
佛陀由此因缘,便讲了《盂兰盆经》,自此以后,七月十五就成为盂兰盆节了。
依据《佛祖统纪》记载,在我们中国,盂兰盆会开始于梁武帝大同四年。
因为盂兰盆会提倡报答父母恩德,与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相符,所以普遍受到君王的重视和支持。自此以后,历代帝王多遵佛制,兴办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的恩德,这个节日一直盛行于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