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太监就等同于宦官,其实二者都属于受阉后的男人。在《辞源》把“太监”解释为“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紧随其后又有“自此,太监遂成为宦官的专称”一句,这里显然也把太监同宦官认作是一回事,由此便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宦官等于太监。把太监和宦官等同起来,这一个比较大的误解。“宦官”和“太监”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第一,“宦官”和“太监”其实各个朝代都是不同的概念。第二,刚开始宦官不全是阉人。
首先,在时间上,“宦官”之称,在西周的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契丹人所建的辽代,是辽代政府机构中的官员。
《续文献通考·职官考六》中记载,辽代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皆设有“太监”一官。此外在《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候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国宦官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宦官制度起源比太监早,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当时的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东汉以前,充当宦官的并非都是阉人,也就是说咱们没有阉割的也可以去当宦官的!
东汉建立后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据此可知,“悉用阉人”,是在东汉之后的事情。
直到明代,宦官才和太监联系起来,那时的太监一定是官官,而宦官不一定是太监。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设置了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其中十二监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这十二监的头目称作太监,都是由宦宫充任。很显然,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由于太监是宦官里的大人物,因此,如果一个普通宦官能被别人称为“太监”,无疑是件很高兴的事情。慢慢地,太监就成了对宫中阉人带有尊敬色彩的一个称谓。到了清朝,二者的意思基本相同都被称为太监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