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的画风很迷惑,一度让米粒妈以为自己回到了中世纪。
先是前不久,四川出台了不结婚就能生育登记的新规,单亲妈妈不需要再为上户口没爸爸而困扰,直接拿着身份证就能给娃上户口了。
这几天,经济学家任泽平建议:法定婚龄降到18岁。
这画风越来越不对劲,怪不得这年头“砖家”被评为互联网最被嫌弃的人。
他们发表这种言论的动机咱们暂且不做研究,米粒妈就想问“砖家”一句话:
“让你女儿18岁结婚生娃你愿不愿意?”
话说回来,砖家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严于待人,宽以律己的主儿。有点智商,但不多。
他们当然不会让自家18岁的女儿结婚生子(都精着呢)。但一旦实现了低龄化婚姻,最容易受冲击的,一定是这一类人。
先高考还是先结婚
大家一定有跟米粒妈一样的感受,那就是,当我们回头去看自己年轻时的想法、做法时,往往会觉得自己特别幼稚。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每一天都在成长。也许在每一个当下做出的选择,都是当时认知水平上最对的选择。
但等到自己逐渐成熟后,如果以新的认知水平去做之前的选择,可能就不会再那么选了。
18岁,对女孩来说正是少女情窦初开时。对爱情的向往刚刚萌芽,对生活的的真相还一知半解。那时候的少女,你不让她读书学习,却让她去结婚生子,囿于柴米油盐和尿布?
可能在城市里按部就班上学,18岁正在高考复习的女孩们,会对这种提议嗤之以鼻,一笑置之。
但还有大量没有接受到足够的教育,并且在人生刚刚开始的年纪,就懵懂地踏入为人妻母行列的人。
最可怕的是,在认知水平还没有发展成熟,阅历也停留在“花季雨季”阶段的少女们,并不知道这样的决定意味着什么,将会葬送什么。
曾在快手上拥有1800万粉丝的网红杨清柠,她被人熟知的原因,正是因为她和参加过《变形记》的王晨正的恋情。
然而,这段恋情很快以分手告终,很快,杨清柠又在网络上公开表示自己与网红王乐乐走到了一起,二个人因为这次秀恩爱,吃了一大波粉丝红利。
17岁的杨清柠怀孕了,孩子爸爸是同为未成年的王乐乐。
未成年怀孕本来是不被倡导的,杨二人却以此为荣,把这作为涨粉的红利,在直播时大晒肚子。
当“砖家”提议的所谓政策真正被搬到台前,这些孩子们的行为也将被盖上许可证。但切身利益受到最严重损害的,正是受害而不自知的她们自己。
在年少无知的时候,以恋爱、早孕为流量密码,还美其名曰晒幸福。当低龄生育被合法化,这种掺杂着名利、贪欲和自我毁灭的例子,会充满互联网。
米粒妈实在无法想象,当我们费尽心力想让孩子多读些书,在更高的平台看到更大的世界的时候,她们刷到的短视频都是这样的画风。
有女儿的家长,哪个不会颤抖?
底层女性的命运将更加万劫不复
如果是倒退70年,18岁结婚生子,那再正常不过,那时候超过20岁还不结婚,必定会受村里村外的人指指点点。
婚龄的提前,对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女性,影响不大。但是底层女性的处境会更加艰难。
大家都刷过“苦瓜大队”的视频吧。
什么是苦瓜大队呢?就是没怎么上过学、家庭条件贫困、早早嫁人又生了四五个孩子的女性。
她们的日常吃食是土豆,穿的脏乱不堪,家里也破破烂烂,而且还要做很多农活。
她们人手四五个娃,由于结婚早,每天的日子就如流水线般单调:做家务、干农活、带孩子。
而且老公的角色永远是缺失的,一边是干不完的农活,一边是没人带的孩子。
因为日子过的很苦,许多网友称她们为“苦瓜女”,组成的队伍就是“苦瓜大队”。
比如这个博主,她生育了4个孩子,老公在外打工,每个月只会寄回家500块钱,妻子生病了和丈夫要钱,丈夫只会抱怨为什么花这么多。
还有一个博主,15岁就生下第一个孩子的她,本打算生完第3胎后,就不再生了。
结果在哺乳期没来月经的情况下,再次怀孕。
而她的老公却因为想跟别人生儿子,向她提出离婚。
目前,她只能一边奶孩子,一边给工厂干活儿,她的肚子里还怀着第五个孩子。
把婚龄降到18岁,怕是会有大量的这样的小姑娘,跻身“苦瓜大队”行列。
米粒妈读过一本书:《女性贫困》。最震撼我的一个概念,叫女性贫困的代际传递。
书里有个女生叫小爱,她母亲就是贫KUN线以下的女性,小爱从小就要打零工补贴家用,好不容易念完大学了,情况并没有好转,因为还需要还二十年的贷款,注定在PIN困线下挣扎。
挣扎着讨生活的日本PIN困女性,把PIN困和艰难的生活传递给了下一代。
书里面直指一个事实:经济状况不稳定家庭里的孩子,整陷入恶性循环的漩涡里,在它背后就是PIN困的固化。
道阻且长
不光日本,咱们的隔壁越南,也有这样的情况。
这让米粒妈想到了一部纪录片:《云雾中的孩子》,它讲的是越南的女孩,小小年纪就会被抢婚,然后再也无法掌控属于自己的人生。(好想把那些个说话不负责的砖家薅来看看)
片中的女主角迪,是这里第一代接受正规教育的孩子之一。
这个村庄有一种习俗,是村里所有女孩的阴影——在农历新年,一个男人会绑架一个女孩,让她成为他的新娘。
年轻的14岁女孩子因为民族的旧传统被几个成年男性直接抬走的时候,真看得米粒妈产生了不适。
那时的迪14岁,是那种上课坐在第一排,下课拿着小本本去记谁没带红领巾的班干部好学生。她的内心清楚地知道,唯有考上高中,她才有机会离开家乡发展。
家里的姐姐未成年就被抢婚成为了人妻人母,迪时刻提醒着自己千万不能步姐姐的后尘。
然而在除夕当晚,迪失踪了一夜,大家都明白,她的童年宣告结束,而她最担忧的抢婚命运,已提早上门,迪被迫一夜长大,面对成人的世界。
片中的迪,和“苦瓜大队”里的女性是不一样的。因为她已经有机会看了一眼外面的世界,也对自由和人权有了渴望。
当她依然被命运裹挟着成为被抢的新娘,她的内心是无法自洽的,她将在这种想闯出去而不得的伤痛中了却残生。
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米粒妈在这篇文章中:《6年跟拍三个孩子的三种人生:没有伞的孩子,真的要学会努力奔跑》,写了一部纪录片:《出路》。
片中的甘肃山村女孩马百娟,也是迪这样的人。
每天只有漫天的黄沙和崎岖的山路,下地干活、喂猪,过着贫瘠的生活。
她所在的村子只有一所小学,而且其实根本称不上是小学。老师只是一个多认识几个字的农民,学校里只有几个孩子,拼凑成了一年级和二年级。
老师的普通话也不标准,马百娟用浓重乡音读的课文,始终作为故事的旁白。她背着书包,走在黄沙漫天的乡间小路上的时候,干净的笑容特别令人动容。
她有个很大很大的梦想,希望自己能去遥远的北京读大学,然后找一份能赚好多钱的工作。至少每个月要赚1000块钱吧,那样就可以给家里买面,买水……
后来父亲说:
“女孩子是别人家的人,读书没有用,因为有了孩子之后就有了拖累,班也就不要上了。所以女孩子嫁人,就是唯一的出路。”
16岁的马百娟嫁给了老家的表哥,她挺着孕肚,站在屋檐下和几个同龄的女孩笑着聊天,梦想,就这样终止在了这样一个平常的午后。
假如真的把婚龄降低到18岁,又会造就多少个“苦瓜大队”的成员呢?
再回过头看看看砖家的建议:他前面讲的,我觉得还有蛮有道理:针对现在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应该降低结婚成本、养育成本。
但“把婚龄降低到18岁”这一点,等于把他前面的论调都给否定了。这就等于你说没钱吃饭,人家说提前一小时吃饭一样。
建议专家别再建议了,毕竟那些父母在18岁就生下的孩子,也不用专家花钱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