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928年6月4日,日军因拉拢不成,便制造出了那场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时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当天晚上便去世。
张作霖的突然身亡,使得整个东北群龙无首,为了稳定军心,年仅二十七岁的张学良立即上任,成为了下一任的“东北王”。
然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张学良才刚上任不到半年,便将辅佐张作霖成海陆空大元帅、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杨宇霆给杀害。
如此“卸磨杀驴”的行为,不仅震惊了整个东北,更是令全国瞠目结舌。
对于杨宇霆的死,不少人为此感到惋惜。始终对东三省沦陷而感到耿耿于怀的胡适,也曾在公开场合中说道:“此人若不死,东北必不会如此轻易丢失!”
那么,杨宇霆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张学良要对其赶尽杀绝?而如果杨宇霆不死,东北的历史真的能够改写吗?本期内容,我们就来聊一聊张学良枪决杨宇霆背后的故事。
- 【杨宇霆是何许人】
杨宇霆,字麟阁,1885年出生于辽宁省。他自幼聪颖过人,刻苦好学,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16岁时更是考中秀才,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
在科举制废除后,杨宇霆又前往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其不仅经常与刑事廉(后任东北军师长)、于珍(后任东北军将军)、熙恰(后任东北军吉林驻军参谋长)等人一起讨论国事,更与孙中山、蒋介石、傅作义等人常有书信来往。
回国后,杨宇霆便开始步入军界,凭借着过人的本领和军事才能,很快便由排长、连长、升为军械厂厂长。
而张作霖与杨宇霆的相识,也是源于一场偶然。
一天,张作霖正在街上巡视,发现有一支部队训练有佳,纪律严明,经过打听后才知道这是杨宇霆手下的卫队,倍感意外的张作霖当即便下令召见杨宇霆。
在二人见面的过程中,杨宇霆过人的才识以及不卑不亢的态度,令张作霖十分欣赏。于是,张作霖便调任他为二十七师参谋长。从此以后,杨宇霆便成为了张作霖的左右手,并协助他逐步打开东北的军事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张作霖的“智囊团”、“大管家”,杨宇霆在辅佐张作霖期间可谓是尽心尽力,忠心不二。不仅辅佐张作霖成为海陆空大元帅,还在张作霖治奉期间,协助其完成了四件大事:
一是建立东北海军,严明军纪,使军队自成体系,部队上下焕然一新,大大提高了军队实力。
二是制定天赋制度。从军阀、地主手中收回大量未开垦的荒地,并将其分给农民耕种,发展粮食生产,增强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
三是修筑战备公路。当时东北的南满铁路权归日本所管,而有了战备公路后,便可在交通运输上不受日本的牵制,如此一来,即使是战争爆发,也可借助公路来与日军周旋。
四是督办奉天(沈阳)兵工厂。研究自制武器弹药装备军队,大大增强了东北军的作战力。
如此一来,东北的军事、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实力大增。可以说,杨宇霆是一位军政兼通、不可多得的人才。
后来袁世凯为了进一步控制东北,便命自己的亲信段芝贵督理奉天军务,以此来分散张作霖在东北的权力,不敢得罪袁世凯的张作霖只能忍气吞声,接受段芝贵。
为了维护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地位,杨宇霆在背地里献策,联合冯德麟,最后除掉了段芝贵,并帮助张作霖完全掌握东北的大权。
1918年,段祺瑞与冯国璋之间的斗争日趋白热化,瞅准风势的杨宇霆又极力推荐张作霖与段祺瑞联合。当时恰逢冯国璋刚从日本买来一批军火,囤放在秦皇岛附近,而得知此事后的杨宇霆便抓住这个时机,不但劫夺了冯国璋的这批军火,而且还率领5万奉军南下,协助段祺瑞对抗冯国璋。
毫不夸张地说,在张作霖称霸东北的过程中,杨宇霆的贡献极大。
但后来,杨宇霆的野心开始显露出来,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他与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开始联合,在洛阳、信阳等地另编了4个旅的军队,准备组建自己的队伍,自立为王。
得知此事后的张作霖十分恼火,当即就找了个理由撤销了杨宇霆参谋长的职务。
而被贬后的杨宇霆便回到北京,终日赋闲。
而没了杨宇霆的帮助,张作霖做事情远没有之前顺利。一直到两年后的直皖战后,张作霖深感治军治政无杨宇霆不行,于是便不计前嫌,请杨出山返回奉天,并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上将军公署总参议兼奉天兵工厂督办。
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胜利后,张作霖又将江苏收入囊中,而杨宇霆也被任命为江苏督办。
至此,杨宇霆在奉军中的地位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张作霖对杨宇霆可谓是仁至义尽,不仅竭尽全力地为其提供舞台,甚至还不计前嫌地原谅他之前的背叛行为。而也正是因为张作霖的如此厚爱,才让杨宇霆后来变得越发的居功自傲。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车站附近遭受日本人暗算,被炸身亡。
而张作霖一死,便意味着杨宇霆失去了自己最大的靠山。
- 【为何张学良要将其枪决?】
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便继承了他的地位。但年仅27岁的张学良才刚上任不到半年,便以妨碍新政,阻挠统一的罪名,将杨宇霆就地枪决。
而为何刚继任东北军首领不久的张学良,毫不犹豫地将曾为奉系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功臣”杀了呢?
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杨宇霆不善自处,咎由自取。
得知杨宇霆被杀的消息后,孙传芳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杨宇霆取死有道,他与汉帅的关系,究竟是君臣,还是朋友?如果是君臣,就应该北面而朝之,以部下自居;如果是朋友,就应该洁身隐退,仅备咨询。而他现如今要居于汉帅之上,事事过问,甚至对汉帅发号施令多所阻碍,此乃古今中外所少有,又怎能不死?”
孙传芳这段话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直接点明杨宇霆之死是咎由自取。
事实上,自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其儿子张学良便成为了东三省名正言顺的“新主人”。但在久经沙场的杨宇霆眼里,这位27岁的东少主只是一个喜欢吃喝嫖赌抽的花花公子哥,根本没有能力统领东北全局。
杨宇霆不仅打心底里看不起张学良,在实际行动中也是处处不服张学良。
12月29日张学良提出东北易帜,杨宇霆也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认为张学良不应该服从蒋介石,并且还拒不参加东北易帜典礼的集体留影,并由此与张学良结下了矛盾。
除此之外,面对着不务正业的张学良,杨宇霆也经常以周公辅成王的典故自诩。不仅经常规劝张学良戒毒,还多次在公共场合批评他不问政事,丝毫不给张学良留面子。
其中,杨宇霆经常说张学良的一句话便是:“小六子(张学良)不是跳舞,就是抽大烟,东北前途,实堪忧虑啊!”
有一次,他更是当着众人的面指着张学良的鼻子骂:“你这个混账东西,若再这样下去,东北早晚得毁在你手上!。”
而听到杨宇霆这番话的张学良也是十分生气地吼道:“我干不了你干!”
这要是换做旁人,听到东少主说出这样的话后必定是诚惶诚恐,但杨宇霆听后不仅没有惶恐,反而很傲慢地回应张学良:“甭提这个,你身体不好,有事我替你张罗张罗,出出主意,就比什么都强了。”
如此居功自傲,不把张学良这个新主子放在眼里,年轻气盛的张学良自然是无法容忍的。
况且对于当时年纪轻轻便手握大权的张学良来说,正值“主少国疑”的时期,如果不“立威”,恐怕自己以后也难以驾驭自己父亲的那帮“老兄弟”,想到这,张学良便开始在心里密谋着自己的“计划”。
1929年1月10日晚,杨宇霆又再次逼迫张学良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要求张学良在任命常荫槐为督办的军令上签字。这一举动,也成为了压死张学良心中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学良实在忍无可忍,于是便在1929年1月10日晚,邀请杨宇霆前往大帅府老虎厅会客室一见。而杨宇霆刚刚落座,张学良预先安排的卫士就直接冲了上去,声称:“奉长官命令,因你反对易帜,阻扰国家统一,着将你处死。”
话音刚落,便开枪将毫无防备的杨宇霆击毙。
而此时,距离张作霖被炸身亡仅仅7个月。
而杨宇霆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没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打心眼里看不起的“小六子”手上。归根到底,还是自己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而第二个原因,便是中了日本人的“离间计”。
为什么日本人会想要将杨宇霆置于死地呢?原因只有八个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在张作霖称霸东北的时候,日本人曾向其提出要求在东北实行“杂居”。但这件事遭到了张作霖的参谋长,也就是杨宇霆的坚决反对,也正是因为杨宇霆,日本人的阴谋才未得逞。因此,东关军便对杨宇霆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日本人认为,只要除掉了“小诸葛”杨宇霆,没有军师的张学良日后便只能唯日本马首是瞻。
日本为了离间张杨二人,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早在张作霖去世之时,日本人便有过挑拨离间。当时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前来吊唁时,就曾对张学良说过这样一句话:“好自珍重,注意有人虎视眈眈,暗怀阴谋,企图借机取而代之。”
并且,担任东北军军事顾问的土肥原贤二,也曾多次向张学良进言:“如不尽快排除杨宇霆,恐将危及司令地位。”
如此公开教唆,明眼人都能看出是何居心,但偏偏当时被愤怒蒙蔽了双眼的张学良,却看不清日本人的真面目。
在杨宇霆与张学良之间的矛盾,因为种种事情公开激化时,一直想除掉杨宇霆的日本人更是借机散布谣言,称杨宇霆想要阴谋夺权,并利用正友本党以及混迹东北的中国流氓处处诽谤杨宇霆,不断地挑拨离间张杨二人之间的关系。
后来日本人又送给张学良一本叫做《日本外传》的书籍,将张学良比作昔日的日皇丰臣秀吉,而将杨宇霆比作篡位的日相德川家康,明里暗里都在暗示张学良,杨宇霆是他身边的隐患,定要早日除掉。
想到平日里杨宇霆的颐指气使,再加上日本人的不断挑唆,便进一步恶化了张学良和杨宇霆之间的关系。于是,年轻气盛的张学良便听信谗言,动了杀心。
而第三个原因,便是由于张学良本身的性格缺陷。
作为民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富二代”与“官二代”,张学良从小便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平日里,身边人对他也都是言听计从,不敢说一个“不”字。所以娇生惯养的环境也造就了他容易冲动,目中无人,胆大妄为,无所顾忌的纨绔子弟的性格。
而在继任父亲的东北军势力后,年轻气盛的张作霖对于杨宇霆的傲慢自然是十分不满,尤其是在多次受到杨宇霆公开的辱骂后,张学良更是忍无可忍。
在晚年被采访的时候,张学良也曾经说过:“杨宇霆的确非常能干,但是我就是不相信东北、乃至东三省,离了杨宇霆就过不下去。”
显然,公子哥般的冲动与任性,使他做事沉不住气,来不及考虑后果,便将杨宇霆枪决。而杀掉杨宇霆后,张学良也是十分后悔,但事情已经成为定局,早已经无法挽回。
因此,杨宇霆最终被张学良杀害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二人自身的原因,也有日本人的挑拨,除此之外,与南京国民政府与奉系内部的反杨势力也脱不了干系。
- 【杨宇霆若不死,东北又将何去何从?】
自杨宇霆死后,以前跟随张作霖驰骋沙场的东北老将便纷纷寒了心,军心日益涣散,宛如一盘散沙。而面对早就对东北虎视眈眈的日本人,张学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制定保境安民的军政大计。
如此一来,便正中日本人的下怀。
“九一八”事变当晚,刚从戏园里看完戏出来的张学良,面对前线十万火急的状况不为所动,只是一再地重申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而当晚,日军便占领了沈阳,后来也是轻易地占据了东三省。
自此日军占领了东北境地,烧伤抢掠,无恶不作。
轻而易举的胜利也更加刺激了日军的狼子野心。在他们眼中,号称所向披靡的“东北军”也只不过如此,那其他军队岂不是更不堪一击?因此日军便打算进一步加大侵华力度,争取几日之内拿下中国,并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东北沦陷后众人议论纷纷,更有人推测,假如杨宇霆未死,则东北军仍是一支骁勇善战的“东北虎”,那样日本人自然也不会如此轻易的攻打东北,如此说来的话,东北的历史可能是另一种走向了。
而一向对于东三省沦陷之事耿耿于怀的胡适,也曾公开说道:“杨宇霆若不死,东北必不会如此轻易丢失。”
那么如果杨宇霆未死,东北的历史真的能被改写吗?
改写不改写我们无从得知,因为历史没有如果,但可以肯定的是,杨宇霆死后,东北的确是一日不如一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一枪不放丢失了东北,后来又被蒋介石玩弄于股掌之中。在被蒋介石软禁后,东北军更是群龙无首,很快便被蒋介石瓦解。而张学良本人也是被软禁了一辈子,早早地便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对此,张学良晚年也曾感叹道:错不该杀杨宇霆。并多次在公开场合中表达了自己的后悔,以及对杨宇霆的歉意,只是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
这句错不该杀杨宇霆,便是张学良心中的定论。杨宇霆的确是嚣张跋扈,但他更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倘若杨宇霆能够一直坐镇,或许日本人就不敢如此放肆,或许东北就没那么容易沦陷,热河更没那么容易失守。
已经成为历史的功过,是非自然是难以说清。不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若杨宇霆还在,他绝不可能将东北拱手让给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