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国历史中最负盛名的一次“叛乱”,也是让大唐由盛转衰的一次叛乱。
这一次叛乱,到底有多乱?
最后,又是谁平定的?谁是唐军中的最大功劳者?
安史之乱有“八大乱”
①、皇帝昏庸,奸臣当道
唐玄宗年轻时、中年时,都是很有为的,但是,天宝年开始后,更确切地说,是在宠幸杨玉环后,忽视朝政,沉溺于娇妻美色之中。
就此,大唐的危机真正开始了。
这时候不得不说三个人,第一个就是李林甫。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了十几年的宰相,培植党羽,掌控朝政,让朝廷开始乱了起来,人心开始不稳。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上位。这就是第二位关键人物。
杨国忠这老小子,手腕比李林甫差,胆子比李林甫强,欲望比李林甫更大。
他当宰相后,骄横跋扈,欺下瞒上,权欲心极重,除了奢侈无比,还有一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势。
这样的宰相在位,乱是必然的,不乱是暂时的。
杨国忠和安禄山不对付。安禄山是第三位关键人物。
安禄山一人身兼三个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平卢节度使。
这多么滑稽,好一大片土地,基本被安禄山一个人掌控。相当于山西、河北的大部分、辽宁的一大部分,都归了安禄山。不算安禄山能影响的北方游牧民族,这么大的势力范围,完全可以和唐朝廷掰手腕了。
安禄山权力很大,杨国忠野心也不小,且两人矛盾很大,发生冲突势在必然。
杨国忠屡次劝谏,希望唐玄宗除掉安禄山。
但是,安禄山除了会跳胡旋舞,还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唐玄宗的宠臣,在各种试探下,安禄山始终未倒。
有一种感觉,很让人讨厌,那就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安禄山被杨国忠惦记的心烦,不安全感日渐加重,终究在755年年底,造反了。
②、滥杀大将,自毁长城
安禄山
安禄山造反了,气势汹汹,不可一世。
唐玄宗赶快进行了安排,他让安西节度使封长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这意思是把安禄山的两个的节度使之位,放到了封长清头上,然后让封长清镇守洛阳。
同时,唐玄宗安排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开始东征。
这意思就一个,未来怎么样,看你们仨了。
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队在哪里?边军。可是边军无法很快到来。于是,高仙芝等人就在长安、洛阳募兵。
很快,安禄山就轻松夺取了洛阳。这感觉不要太好,立马建国登基,当了燕国皇帝。
洛阳被攻下,距离长安仅仅三百多公里。
高仙芝、封长清退守潼关。
唐朝的潼关,是一座雄关,安禄山想要突破是比较难的。
从战术角度看,高仙芝确实是名将,先阻敌于潼关之外,如此,可以保长安之安全,等待聚集实力,再打回关东。
可是,唐朝的宦官很厉害,常常当监军。太监当中,有真才实学的实在少。
监军太监跑回去报告皇帝:高仙芝这孙子不好好平乱,很消极。
于是,唐玄宗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这就是典型的自毁长城。
将军最怕的,就是皇帝老儿不懂军事,却偏要瞎指挥、瞎判断,不听还要斩首。
很明显,唐玄宗对于军事,和“盲人”没啥区别。
③、皇帝不懂,继续瞎指挥
太可怕了,外行指挥内行。
但这种可怕在继续。
高仙芝死了,名将哥舒翰接替了高仙芝的位置,领兵20万,镇守潼关。
去过潼关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是正面直接对战,哥舒翰很难输给安禄山。
但是,潼关以东,是60公里长的峡谷,尽头还有古时的函关谷。通过这条路,想要到洛阳,必须提防敌人设埋伏。
哥舒翰将潼关城墙加固了,他想固守。
固守没错,因为安禄山的大军悄悄在潼关外隐藏。
此时,李光弼和郭子仪,从北杀向南(内蒙古到河北),从后方攻打河北大地,收复了很多城池。
这二人也好,哥舒翰也好,都认为,潼关只要坚守,安禄山的叛军就会大乱,如此,可以平定了。
而此时的安禄山都后悔叛乱了,因为失败肉眼可见。
但是,对方阵营有猪队友啊!
看哥舒翰不进攻,杨国忠和一帮奸臣给唐玄宗上眼药,说哥舒翰守住潼关不进攻,是有二心。
这一天天地给唐玄宗上眼药,而这老李头又是个军事白痴,于是,下令哥舒翰出关进攻。
哥舒翰可以不进攻吗?不能,高仙芝就是例子。
756年6月初四,这边哥舒翰开始进攻,那边,安禄山的快刀已经准备好了。
这一顿好杀,一二十万大军,只有八千逃回,潼关就此失守。
哥舒翰仰天长叹,欲哭无泪。
终于,一个不小心,哥舒翰就被部下绑着投降了安禄山。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奸臣,放什么样的名将都没用。
④、老皇还在,新皇又立
潼关失守,安禄山乐坏了。
老皇帝唐玄宗,携一众皇子、妃子、大臣、太监、宫女、卫队,涌出了长安城。
756年农历六月十四,到了马嵬驿,在有心人的策划之下,爆发了兵变。
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言,一切都是太子李亨带人策划的,因为他和杨国忠有过节。
马嵬驿兵变的结果是,杨国忠被砍死,杨玉环被逼自尽。凡是和杨国忠关系密切的杨家子弟,全都被收拾了。
唐玄宗很伤心。
但是,此时他更重要的是反思,为何会如此?可是,指望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这反思,好像也不现实。
逃亡大军继续前行,玄宗要入蜀,太子要西行,两人分道扬镳。
但是,唐玄宗做梦都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月,756年农历七月十二,李亨在灵武登基,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这个强行将自己抬到太上皇位置的举动,让唐玄宗很不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子篡了老子的皇位。
不仅如此,李亨还派人给唐玄宗送去了信,信中大致意思如此:爹,你年龄大了,休息养老吧!管理国家这么辛苦的事情,还是有儿子来。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已经71岁了,李亨45岁。
李亨继位,史称唐肃宗。
唐肃宗上位了,他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让郭子仪当了兵部尚书,李光弼当了户部尚书。
⑤、安庆绪杀死老爹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此话不假。
757年年初,安禄山患了眼病,几近失明,但脑子好像也坏了,他口口声声要废了太子安庆绪,要立小儿子为皇帝。
于是,在757年1月初五,安庆绪、李猪儿、严庄三人合作,杀了安禄山。
李亨只是废了老爹唐玄宗,这位是杀了老爹。
都是狠人啊!
安庆绪杀了老爹安禄山,自立为燕国皇帝,开始对史思明喝五邀六,进行各种协调安排。
⑥、睢阳之战,关键之战,张巡为大战赢得了时间
北方一片大乱,南方的两淮地区、江浙地区成了大唐赋税的重要来源。
从757年年初开始,安庆绪派大军南下,在睢阳,碰到了硬茬,这个硬茬就是张巡。
从1月到10月,历经十个月时间,经过400多次战斗,张巡拖住了叛军南下。这位大唐赢得了时间。
当时的张巡确实艰难,几千士兵越打越少,城中物资越来越少。
粮食吃完了,吃战马。战马吃完了,吃麻雀、老鼠等。最后,大唐收复长安、洛阳后,睢阳终于失守。
但以张巡为首的36人不屈而死。
之后,大唐大军来到,叛军被平。
这是个悲惨的故事,甚至《新唐书》都说,有很多老弱病残被吃了,据说高达3万。这个有待商榷,有些夸张。但这种个别现象,应该是存在过。
很多人在质疑,为了拖住叛军,张巡做的值不值得?
从人性看,不值得。但是,从唐朝的整体情况看,值得。如果不是张巡,会有更多的人死去。
⑦、为了收复长安,和回纥有了迫不得已的“丑恶协议”
757年,整体稳定后,李亨派出了平乱大军,元帅是儿子李豫(后来的唐代宗,沈珍珠的男人)、副元帅是郭子仪。
9月,他们不仅带了自己的军队,还忽悠了回纥、西域之兵不少人参战。号称二十万。
借兵容易,条件难出。
借兵时,承诺回纥:长安城的金银财宝归回纥,土地、大臣官员归大唐。
而且,李豫和回纥太子结拜为兄弟。
在种种刺激下,大军一战收复长安。回纥就要开始抢了,广平王李豫说:给个面子!现在就抢,恐怕百姓以为是叛军,控制不住长安。要不然,你们攻下洛阳后再抢。
回纥人同意了。长安收复后,李豫安抚了百姓三天,全城狂欢三天。
很快,回纥人和唐朝将军仆固怀恩,一起攻下了洛阳。回纥人抢了洛阳城的官家财物,又抢了百姓三天,包括城郊农村的。
这种政府允许的“抢劫”,百姓真的是欲哭无泪。
“乱”!
三天后,大唐答应给回纥人一万罗锦,回纥人满意地回家了。
⑧、史思明归顺,后又复叛,最后也被儿子杀死
史思明
安庆绪等人在洛阳丢失后,到了河北邯郸邺城(临漳县西、安阳市北郊)。
唐肃宗此人,比他爹强不了,不知道所谓的“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忙着让大家收拾各处残局,自己筹划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归的事情。
如此,在邺城的安庆绪渐渐满血复活。
安庆绪不像安禄山,他对史思明没有什么感情,只是想多利用史思明。
不过,看史思明能耐挺大,势力见长,安庆绪有了除掉史思明的想法,并与部下密谋此事。
渐渐地,史思明发现这侄子完全靠不住,就带着人马投降了大唐。
要投降就好好投降,私下里,史思明和安庆绪还多有往来,有点脚踩两只船,有点像红杏出墙的有丈夫的女子。
看史思明归降不诚心,唐肃宗计划除掉史思明。
谁承想,计划外泄,史思明二次反叛。
758年的9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进攻邺城。你来我往六个月,终究在759年的三月,在一个糟糕的天气里,郭子仪等人被前来给安庆绪助战的史思明击败。
此后,因为宦官鱼朝恩告黑状,郭子仪被调回去接受处理了。
于是,叛军卷土重来,士气大振,重新夺了洛阳。
这时,史思明考虑一个问题了,这安庆绪不老实,怎么办?做了他。
于是,在某一天,安庆绪因为双方结盟之事,来到了史思明的大营。安庆绪来时好好的,可就是回不去了。
杀安庆绪之前 ,史思明还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说道:“打败仗,丢长安、丢洛阳,都没事。但是,你杀自己亲爹,这个我看不下去了。”
就这样,史思明把安庆绪杀了,然后做了“燕国”(伪燕)的皇帝,继续和唐朝廷分庭抗礼。
还别说,一时半会,唐朝还没什么压倒性的优势,史思明和唐朝大将李光弼,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期间,还有不少投降了史思明的。
不过,史思明也犯了安禄山一样的错误,对大儿子横加指责,对小儿子颇为欣赏。
于是,761年的三月,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当了叛军的首领。
叛军内部开始有些乱了,毕竟,史朝义还不能服众。
762年农历4月(阳历5月3日),唐玄宗病逝,享年77岁。神奇的是,仅仅过了十来天,唐肃宗在5月16日病逝。
就此,李豫成为了皇帝,这就是唐代宗。
762年十月,唐代宗李豫派自己的儿子李适当了大元帅,仆固怀恩当了副帅,再次借了回纥兵马,一路向东杀去。
叛军缺乏主心骨,缺乏凝聚力,虽然人马不少,但信心全无。
很快,洛阳城被收复。
763年的春天,史朝义部下投降无数,他终究无路可走,最后自杀,部下无人再进行抵抗了。
就此,安史之乱结束了,整整七年零两个多月。
安史之乱有多乱?
唐玄宗昏庸无道,奸臣兴风作浪,高仙芝无辜被杀,哥舒翰被逼投降;
李亨篡了唐玄宗的位,安庆绪杀爹篡位,史朝义杀爹篡位;
百姓流离失所,张巡等人带着满城人抗争到底;
太监屡屡进献谗言,郭子仪、李光弼被影响;
很多将官们投降,一会是唐,一会属燕……
真的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
甚荒唐!
2、平定叛乱,谁的功劳最大?
平定安史之乱,到底谁的功劳最大?
众说纷纭,有的说是郭子仪,有的说是李光弼,还有的说是仆固怀恩,更有人说是回纥。
我想,此处应分为两部分。
(1)叛军内乱,帮助了唐朝廷。
大家仔细看看,叛军为何前期能干,后期慢慢不行了?
有这么两个节点需要注意。
①、安庆绪杀了自己老爹安禄山。
后期的安禄山,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长期混迹于朝廷和官员之间,组织力和判断力还是不错。有他在,大局控制还是可以。
但是,他看不上大儿子,想换小儿子当太子。于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干掉了。
这太影响队伍情绪了,一个连老爹都能杀的 人,谁敢忠心不二?
何况,后来还想诛杀叛军二把手史思明。
这对凝聚力有着很强的影响。
②、史朝义杀了老爹史思明。
史思明能力非常不一般,邺城之战,郭子仪、李光弼,几乎就是败于史思明之手。
因为这,郭子仪被雪藏,李光弼和史思明缠斗,但并没有形成一面倒的情况。
说明,史思明还是有两下子。
但是,史思明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错误,也得到了和安禄山一样的遭遇,被大儿子史朝义杀死。
史朝义在761年杀了父亲史思明后,叛军马上形势不妙。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当仆固怀恩带着大军前来时,洛阳被攻下,然后直接一溃千里,史朝义只有自杀的份。
其实,一个军队,如果军队建设和制度管理做得一般,那么,主要是靠领导魅力和能力在支撑。当核心领导没了,这个军队就该散了。
(2)唐军中的功臣们
唐军中的第一功臣,应该是郭子仪。
郭子仪是大才,是唐军的中枢人才,没有郭子仪,唐朝挺那么久很难。
郭子仪的谋划能力出众,带兵水平非常好,而且胸怀宽广,很受将士们的爱戴。
平乱之初,李光弼就是郭子仪推荐的,后来的仆固怀恩,也是郭子仪的部下。总之,平乱众将,很多都和郭子仪关系匪浅。
如果不是哥舒翰被逼出关,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安禄山的后方,还能做出大事,那样,叛乱早平了。
757年收复长安、洛阳,郭子仪绝对是第一功。
因为这之后,大唐可以让都城正常运转了。
唐军中的第二功劳,当然是李光弼了。
李光弼强在打仗,如果只论战绩,李光弼是所有平乱将军里第一位的,这是大家公认的,李光弼带人在常山之战、太原之战、河阳之战等战役中,发挥极其出色。
很多人认为,李光弼应该是唐军中的第一功。
只看战绩,确实如此。
但是,我们要看综合贡献,要看将领的战绩、看对人才的贡献度、关键节点上的行动,如此前后一对比,李光弼就是唐军中贡献第二位的存在。
唐军中第三功劳,就是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在最后的追杀史朝义叛军时,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但是,我们要看到一点,这时,叛军内部已经出现大问题了。
可以这样说,仆固怀恩早期跟着郭子仪大帅做冲锋,表现尚可。
后来的仆固怀恩,就是完成了临门一脚,完成时,对方的队员们心不在焉,早就散了。
唐军中第四功劳,就是张巡。
张巡是个悲壮的英雄,是他带领一城人,阻挡住了叛军南下,而且坚持了十个月。这让唐朝的南方赋税没有受到大影响,战火没有烧到淮河两岸,也没有烧到江浙大地。
张巡一个人,带着几千士兵,一城的百姓,阻挡住了叛军的铁骑,歼灭至少12万敌军。
可惜,最后悲壮的牺牲!可惜,城中的军民,太悲惨了!
他们用行动影响了整个战局,给予了大唐回血的空间。
安史之乱太乱了,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增多;是府兵制被破坏,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这让节度使对军队有了更大的控制权;这是内政制度出了问题,要么奸臣当道,要么宦官弄权。
这一切,只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农民起义,要么军阀作乱。
安史之乱是军阀作乱,大唐丢了半条命。后来的黄巢起义,就是农民起义了,结果几乎要了唐朝的命。
一切,都是高层决定的,唐玄宗才是“安史之乱”的那个主要源头,谁也不能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