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朝代——明朝的开创者,他从蒙古人手中重新夺回了汉人的天下。
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声毁誉参半,总的来说,作为颇具传奇色彩的开国之君。
他对明朝社会的发展贡献颇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史籍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少贫家亡未闻书香,智勇聚义名冠天下。
他以低微的出身登上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农民皇帝”。
在他30年的统治期间,中国再次统一,传统文化复兴。他建立了一个经济空前增长和艺术繁荣的王朝。
在中央集权统治下,他改革中国的官僚、经济、文化、农业等制度,无情地处理许多有异议的朝廷官员并清洗了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士。
为他的继承者奠定了基础,使得后来的统治者在明前期的基础上壮大国家最终成为世界强国。
明朝的建立
出身草莽,祖籍沛县,流离失所,因疫成孤。
十七岁之前一直伴随朱元璋的是贫穷和饥荒。
他后为生存出家为僧,又为避兵祸弃僧从戎。
因作战英勇得到郭子兴的看重并把自己的养女嫁给他。在郭家人逐个战死后,他接手了郭子兴的势力。
朱元璋是一位深思熟虑的将军,不像其他军队会从占领城市的平民那里抢夺食物。
他为军队制定了严明的纪律,要求军队士兵自己干农活甚至帮助当地人建设水利工程;约束部下不侵扰百姓,还开仓发粮赈济贫民。
通过这样做,他获得了民众最衷心的支持。
他的士兵们也变得更有责任感和竞争力以支撑他在多年的激烈战争中击败其他强大的起义军队。
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击败了他的对手陈玉良,这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
随后,他以驱逐游牧民族、恢复祖宗统治为名,继续北上,大部分还在元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受到鼓舞纷纷效忠明朝。
他进军北京迫使蒙古皇帝逃亡,占领了长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元朝大势已去,他在群臣劝说下即皇帝位,从此开启了明王朝276年的历史。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试图通过恢复以往中国统治者认可的传统祭天来确立其政权的正统性、巩固统治基础。
出于同样的原因,其他儒佛文化也得到回归。
无论他的合法性如何,在接下来的二十六年里,洪武帝对蒙古剩余力量发动了八次北伐战争。
除了第二次北伐大败外,明朝军队在其他战争中均取得成功,而蒙军则不断败退。
朱元璋消灭了叛乱,巩固了他掌控的权力。
朱元璋的军民政策是务农自给,在他的统治时期明帝国的军队几乎可以自给自足。
尽管经历了那些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朱元璋并没有耽误明朝自身的发展。
明初的福利、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礼”。
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指导思想,人们日常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等方面内容都是礼的具体体现。
有了“礼文化”才能建立“礼治”的社会秩序。
朱元璋非常重视礼治并尊孔尊儒。
在他看来,“有礼则治,无礼则乱。”
他依靠强大的中央集权威势,通过修订《大明律》、张贴榜文、学校教育、民间教化、乡里祭祀等方式加强和落实对全体臣民的教化和治理。
在复兴传统礼治的过程中,明初基本形成了醇厚俭朴、拘谨守成的风俗,重新确立了传统的道德理念。
短时间内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他的礼治教化未能考虑百姓实际,执行过程中带有非常浓厚的专制和强制色彩。
依靠严刑峻法维系的世风也导致了明中后期奢靡之风盛行、官僚体系腐败、纲纪松弛的社会现实。
洪武帝由于出身贫寒、童年悲惨,以及三年期讨生活中遭受和目睹的苦难,致使他可以真正感受百姓疾苦、关心百姓的福祉。
毫不夸张地说,明朝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社会福利。
官方会为百姓提供免费的看病和领取药物、寄养、房屋和坟墓服务,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孝敬父母的老人每月都有生活补贴,无儿无女的老人由官方照顾,老人独生子女可以被免除服劳役。
明朝较高的社会福利凝聚民心,即使明后期昏君庸君不断,百姓依然对国家不离不弃。
洪武帝以多种方式重建了明朝经济。
他设立管理民兵万户府,创造了一个以务农为生的世袭军人种姓制度。
下令解决了元朝保留的蒙古奴隶制度,由朝廷代赎因饥荒而被典卖的男女使奴婢得到人身自由,为社会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更多劳动力。
他重视农业生产,设立都水营田使专管农田水利。
减免赋税、修缮水利设施、建造水稻梯田、实行轮作。
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使南北人口平衡并奖励开垦荒地为开荒者所有,快速扩大了明朝的耕地数量。
朱元璋的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商业活动。
他认为数十年的战争使得民生艰难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但在粮食产量不足的情况下,酿酒业会浪费粮食影响农民的生活和生存,故此鼓励种植桑麻和木棉以解决衣着问题而禁止高粱种植,从根本打击了酿酒业。
朱元璋一直认为农民是国家财政的来源,是朝廷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
税收方面,他明确禁止各地官方随意摊派敛财以维护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
通过“里甲制”征缴钱粮赋税,尽量杜绝榨取百姓利益;“大明宝钞”纸币对币制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洪武帝痛恨腐败
明初恢复科举取士是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日臻完善的基础,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朱元璋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征伐年代,不具备举行选材的条件。在乐平儒士许瑗的建议下实行“荐贤令”。
明朝建立后,洪武帝认为大部分的贪官污吏都是体制造成的。
明初选拔人才刚开始实行举荐,后恢复科举。
因对科举上去的人员不满意,洪武帝罢停科举,再行举荐,后科举和举荐并用。
洪武帝通过实践比较举荐和科举的优劣,最终确立科举作为取士的基本制度并永久实行。
即使让科举在选拔人才中胜出,但依然无法杜绝官场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腐败。
他是一位非常勤俭的君主,堪称历代皇帝的典范,并极力向臣子们宣扬这种生活方式。
如在造皇碾时,需要用黄金的地方都改用了黄铜。南京营建宫室,去掉雕琢考究和繁杂的装饰部分。
群臣的腐败问题层出不穷,令洪武帝甚是烦恼。
他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利用严刑厉法打击腐败。
按照史料的记载,洪武帝在位期间,共有六次大规模的肃贪行动,被判死刑的大小官员约十五万人之多。
他鼓励百姓了解惩治贪官的法律和具体条款,还建立了允许百姓直接向皇帝或其他大臣告状的制度。
如果百姓想亲自护送违法官员前往首都,官方需要承担百姓旅途的所有费用。
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锦衣卫间谍机构来监视官员的举动。
洪武帝的一系列做法,可能站在他的角度而言,是百姓利益战胜了官僚利益。
他一直希望官员可以成为百姓的仆人而非拥有特权的统治阶级。
洪武帝的矫枉过正终究得到了反噬,明朝的严刑峻法有效打击了腐败,也让洪武帝成为历史上惩治腐败手段最狠、杀戮最多的皇帝。
权位对人性的扭曲
他早年事事依靠自己、受到岳父的排挤、同僚的暗算、结拜兄弟的欺骗,品尝到人情冷暖。
身份的巨大转换让他产生恍惚感、期望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烈并衍生出很多禁忌,造就了性格中的多疑和敏感。
如洪武帝当过和尚,他对“光”“秃”甚至“僧”等字眼十分忌讳。
东征西伐中和上位之初,为了稳固权力,他储备将才、大量启用淮西势力、文人集团、收养义子。
他在逆境中饱受重锤、以屈求伸,练就了果敢沉稳、诡谲难辨的性格。
在统治根基逐步稳固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两京与十三省布政使司,创建卫所制度。
统治三十余载,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因猜忌、自卑杀死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开国功臣、亲戚养子和对手。
帝位的权威和利益致使他没有安全感、控制欲超越常人。
如他晚年的身体每况愈下、眼睛不能聚光。
一次,他和外孙女青儿在一块儿玩耍,看到太阳西下,竟然用君王霸气的口吻下令要求太阳“站下”。
他希望通过掌控自然来展示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权力依然强大,太阳都会听他的话。
他用半生得来的江山让他感觉沉重,儿子朱标的早逝、皇孙的年幼体弱、其他儿子的虎视眈眈。
高处不胜寒,身边没有真正可以倾诉和信赖的人。
这些都让已垂垂老矣且希望掌控一切的洪武帝感觉不安,他抑郁焦虑、风声鹤唳,更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
结语
时势造就了朱元璋。
他从贫困孤儿,到乞食僧人,再到普通士兵,再到君主,一生成绩斐然。
在位期间,他不仅打败了昔日强大的元朝帝国的有生力量,还建立辉煌高效的行政、农业和社会福利制度,给百姓带去了繁荣安定的生活。
在此期间,他的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纵观洪武帝的一生,他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的刚强坚毅,也造就了多疑和希望掌控一切的性情。
失去寄予厚望的太子后,从长远来看,洪武帝身为统治者背后的潜意识焦虑、对自己身后之事的重重顾虑、明朝未来是否持续的忧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对这些事越来越不放心。
“疑心重重”、掌控和杀戮相伴相随的出现,这可以说是他作为皇帝必经的心理路程,也可以说他未雨绸缪在为后继者的上位铺路,再者就是为他解决自己忧虑的身后事。
这都使得他的性情变得更加暴躁、虚伪和强势。
即使年迈眼瞎,他在希望看到太阳时也会对着它发布命令,要求它停下。
他认为,明朝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确保朝廷的安全和稳定,他后期的所有行为都是他对明朝未来的统治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对于洪武帝的在晚年给太阳下命令的表现,你是如何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