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经济什么意思?飞地经济的弊端

一、飞地经济相关基础理论

飞地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之一,其相关基础理论包括共生理论、区域分工与要素禀赋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等。飞地经济涉及到两个地区的合作,势必需要打造合适的共生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起飞”;

飞地经济什么意思?飞地经济的弊端

区域分工与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飞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即需要具备各自的优势,然后实现优势的互补,才能满足飞地经济实现的条件;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存在发展落差,通过打造一个地区的增长极,从而形成产业的梯度差,进而实现产业的转移,促使飞地经济早期工业园区的建立,在此,不均衡发展理论诠释了飞地经济的实践初期,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通过产业转移以此构建共同的发展。

二、共生理论

“共生”的内涵最早实践是生态学领域,由德国生物学家提出,指不同的物种共同生存在一个环境且精妙维持着各自的关系。共生理论则是指不同有机体在生物界自然联系的理论,它们之间主动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自发的去融入到不同的生物群体中,形成了和谐、共处的命运体。

(一)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

共生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共生系统的存在。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共生个体、共生的模式以及共生的外部环境。

飞地经济什么意思?飞地经济的弊端

1、共生个体。作为构成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共生个体存在于整个环境当中,它们相互存在、相互融合,个体之间又相互适应,通过不断的能量交换与协调,共同构建了整个共生系统的界面。

2、共生模式。它是指在复杂的系统中,每一个共生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或者相互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同时还指个体之间交换能量做循环的方式。

3、共生环境。除了个体之外的所有因素都可以称为环境,它是独立于个体的客观存在,在整个系统中还包括传导的媒介、载体等因素,这些环境与个体相互适应,表现为正向作用、逆向作用或者相互作用。

(二)共生理论对飞地经济的启示

将共生理论引入经济学领域是有其共通性的,区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中的共生环境存在相似性。飞地经济涉及到两个区域(或地区),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大共生体,其中每一个区域和区域之间、每一个经济要素都是共生系统的个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相互融合,在两地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协调竞争,整个合作运行的机制与共生环境的表现基本一致。由共生理论的延伸对飞地经济的启示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飞地经济什么意思?飞地经济的弊端

(1)促进两地的关联性和共生性

飞地经济实现合作的两地虽然是空间的距离,甚至存在跨国际的案例中,范围延伸到了不同的国家,但是空间的距离不能阻挡两地合作的意愿,合作的基础是两地拥有关联的产业基础,通过构建共同的发展环境和共生基础,让飞地经济的运作得以实现。

在我国的民族地区飞地经济实践中,共生性的特点表现比较明显,飞出与飞入地还要兼顾到民族文化、民族习俗以及可能出现的民族冲突等问题,因此构建飞地经济必须充分考虑和运用共生的原理机制。

(2)因地制宜选择飞地经济的模式

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与发展,飞地经济的模式已经从早期的园区工业经济转变为现在的总部经济、孵化区、研发总部等模式,两地在合作的选择方式上就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来构建。提出区域合作的共生模式分为寄生条件下共生、偏利条件下的间接共生和对称互惠的一体化共生的理论,因飞地经济本属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之一,在适用性上基本符合所属特征。

飞地经济什么意思?飞地经济的弊端

寄生模式较适应飞地经济的早期阶段,体现在中西部地区被动接受东部的产业转移,建立工业园区;互惠共生模式更加强调两者的平等、合作、竞争关系,对应于现阶段飞地经济的特征,两地的合作不仅仅具有经济落差,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才是共生的高级阶段。

(3)建立良好的合作共生环境

在飞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两地合作的效率低下、分配机制不完善、整体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一直阻碍这一模式的健康运行,加上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不一样等客观问题,要求在顶层设计以及探索研究注重两地共生环境的匹配,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共生环境。

三、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区域分工的出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有效、合理的区域分工能够提升资源在空间的效率配置,从而带来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区域分工主要表现形式是区域生产的专门化,所遵从的就是“趋优分布”原则,各个地区和国家之间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布置产业,使得整个大区域或者全球形成专业化体系。

飞地经济什么意思?飞地经济的弊端

而实现专门化生产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具备生产某一类专业化产品的能力且数量能够满足本区域的需求,只有当存在剩余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出口。其次,要有成本的控制,生产具有专业化产品的成本必须小于在消费区域生产同类产品的成本。最后,生产地与消费所在地之间存在价格的梯度差,而差距越大越有利于发展。

(一)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内涵

(1)绝对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的来自于亚当·斯密一八七六年《国富论》一书,他认为社会的分工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经济利益更加扩大,最终将财富的获得最大化。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而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分工遵循的是绝对优势,每一个从事自己最有优势的行业,通过自己行业获得的财富去交换其他领域的生产物;分工的最高阶段是国际贸易的分工,各国根据自己的绝对优势采取最有利的生产方式,从而实现全世界的最大化价值。

飞地经济什么意思?飞地经济的弊端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认为国际贸易生产的基础是存在技术的相对差别,由此带来的是成本的差别,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地区都应该存在相对于别的国家或者区域的优势产业,应该集中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既能提高要素的使用率也可能在贸易中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成为了长期指导各个区域和国家分工的原则,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是占据区域分工的相对优势,即成本上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而什么能够决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是一个复杂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占据主导因素的是要素资源,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后天形成的优势(比如技术优势、专业化等)变成了主要因素。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正是建立在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推动了区域或者国家之间的协作发展。

(3)要素禀赋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模型)用来探索国际之间的贸易以及国际分工,他们认为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是有差别的,造成这样的差别是自然地理位置、环境因素或者后天发展形成的,从而影响着各个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贸易产业。

飞地经济什么意思?飞地经济的弊端

基于不同的要素禀赋可以实现不同的分工产业,进而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最终实现生产的最大化和利益的最优化。H-O模型将区域分工、区域贸易和生产要素禀赋有机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区域贸易和分工正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上,最终导致生产率和价格的不一致。

(二)理论启示

区域分工理论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提供了有力支撑,而飞地经济的表现形式也符合这一理论的特征。

飞地经济什么意思?飞地经济的弊端

1、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启示。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之一,飞地经济将两地的比较优势作为发展前提,通过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找到合适的产业链发展,形成上下游之间的产业关联性,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的作用。

2、基于资源禀赋理论的启示。实现飞地经济的条件之一是不同地区的不同要素禀赋,在我国的实践案例中,有些地区拥有良好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而另一方拥有较好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这些不同的禀赋之间为实现飞地经济找到的可能的发展契机。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相关推荐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iyuyan.com/84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