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谈古代常常在文学里出现的“岁寒三友”
所谓“岁寒三友”指的就是:梅,竹,松 这三种在冬天不凋零并且能够开放花朵的植物。
松
松树常有挺拔高立正直之意,经常被赋予那种坚贞不渝,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古诗刘祯《赠从弟》【其二】中,就是以“松”这一意象所展开的。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此外,陈毅老总写下的诗《青松》也是赞美松树高洁之作
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正因为松树四季常青,在凛冽的寒风中仍然能够焕发绿意盎然的本色,这正恰恰为古人所崇拜。
黄山的迎客松长在悬崖峭壁之上,其枝干早已经千姿百态,虽然老态龙钟,但仍然焕发着生命的绿意。这就和人们所说的“人老心未老”的意义一样。
竹
竹子,作为古代庭院里的常客,诗词歌赋里简单的的确不少。在王维的诗里,我们可以读到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那种僻静幽深的画面似乎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一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不仅给小石潭加深了神秘感,也给周围的环境氛围蒙上了一层蒙蒙的绿意。苏轼也有过对竹子营造这种幽深旷远的意境有过描写: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不难让我们想象在月光之下,澄澈的月光照到庭院上,竹子留下的疏影在远处影影绰绰,小风一吹,竹影和竹叶轻轻摇曳,十分惬意的感受。
在古人的眼里,竹子是具有高洁,雅致,清纯,有节气的象征,在清朝,对竹子特别痴迷的人要属郑燮,也就是郑板桥,扬州八怪,画家一枚,他不但爱画竹子,而且还写诗赞美竹子。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表现出它对竹子那种坚韧不拔的赞美。
对于竹子本身的特性,有个特点就是长得特别快,可能一场“空山新雨后”就长得林林总总,用处也是特别多,用于家具,之类。此外,竹子对于革命也做过很大的贡献,在黄洋界设下700里竹钉阵,让敌人痛不欲生。作为革命的屏障,竹子付出了太多太多。
梅
最后就是岁寒三友的最后一位——梅花。因为梅花它在寒冬开放,本来就很稀少,又不畏惧严寒,又有花色香气,它的形态姿韵都是很好的。自然而然便是花中第一流。
小学生学过王安石的一首《咏梅》耳熟能详
咏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给人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孤高之感,借助梅花来的自己的品质。
王冕也用梅花来勉励自己,希望自己像梅花一样,傲雪临霜,高洁永远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在中央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也被演唱过,喜欢的小伙伴可以试着找来听一听。】
宋朝诗人陆游和毛泽东都各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
陆游的:
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着梅花表现自己,暗喻自己就是那个默默无闻一直奉献的梅花,即使到了后来被碾碎,但也自己的精神永久留在人间,那高洁的品质依旧不会改变。
毛泽东的:
卜算子
风雨送春归,春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他把梅花比作少女,写她不愿争相媲美,只是在背后做着,等到山花开满了山谷,她却在花丛中不起眼的一处在欢笑。默默无闻,一心想着是众花,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在辉煌时候隐秘起来,似乎这正是伟大的,无私的。
梅花不但在诗词中能见到它的身影,歌词里也是有她的色彩。例如歌词中“未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此外歌曲《一剪梅》中歌颂梅花的歌词:“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这些都无疑来源于中国文化流传下来的基底。
古代文人最喜欢就是借物抒情,而岁寒三友正是文人墨客所崇拜的,他们皆是不惧寒霜,不怕冰冷,拥有着一种高洁风格。历朝历代文人乃时至今日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