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勾起我学生时代的一些回忆,当年打着学习编程的幌子,要家里给配了一台电脑,电脑音箱的牌子就是“漫步者”。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漫步者依旧卖音箱,我却没有成为程序员,也不是成功人士,泯然于众人;尽管如此,但还是希望从这些上市公司身上找到一点获得财富的秘诀。
漫步者、轻骑兵、冲击波,国产多媒体音箱的一点江湖往事
深圳市漫步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产多媒体音箱市场里算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因为起步于北京,而发展于深圳,主要的生产基地却是位于北京和东莞,当然,东莞是主力。
早些年,多媒体音箱市场里的公司,有人把他们分为北派和南派,最主要是这个市场里的参与者一部分依托北京的渠道能力,一部份依托广东的代工产业优势。北派的工程师出身的创业者多一些,而南派多是代工厂起家的老板。
当年这些地区的不同优势和公司老板的差别,也造成了产品的巨大差别;简单从外形上看,北派喜欢设计木质音箱,而南派则注重流水线生产,以注塑为主。
漫步者、轻骑兵、冲击波是当年统一北方市场的三大品牌,而据目前查到的资料来看,这三者之间有着一些联系。
漫步者董事长张文东1992年在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就留校任教,为什么选择做音箱,传闻最广的无非在张文东本身喜欢听音乐,对于当时的塑料小音箱的音质不满意,刚好当时还是他学生的肖敏提出自已做个木质音箱,刚好一拍即可两人合作搞出了一台木质音箱。
其实我有一个疑问,因为1992年到1996年期间,张文东的身份按道理说是学校的老师,并未辞职,怎么就能跑出去创业呢?
看到轻骑兵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市中北高科机电公司,才理解了这事:因为中北高科是北京理工大学校办科技产业的一员,1993年在北京成立,并创立了“轻骑兵”这个品牌;因为校办科技产业,张文东能参与其中就说得通了。
当时张文东以4万现金(这4万有网友说还是找其姥姥借的)+技术入股的条件占40%股权,中北当时可能也同意了,于是国产木质音箱的鼻组轻骑兵RDS-1000就出现了。
这款在1994年上市的产品,很快就实现了差不多快百万元的净利润;也不知道是中北反悔还是其它什么原因,1996年张文东携带肖敏离开了轻骑兵,也离开了学校正式下海。
据网友说,1996年5月离开轻骑兵后干了二件事,一是起诉合作方,二是注册爱德发公司,并注册了商标,从此最产最大的多媒体音箱品牌漫步者就此诞生,同年就挣了70多万元。
而轻骑兵的北京总代也是最大的代理商就着轻骑兵发生变化的时候,也自创一个品牌“冲击波”来做多媒体音箱。
这大概就是当年“北派三巨头”的一些成因吧?
本来只想搞4亿元,没想到竟然多了8亿多元
2000年,张文东决定南下,于是深圳了多了一家上市公司:深圳市漫步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上市时,发行费用接近7500万元;不过,当时市场对漫步者非常的认可,最终一共募集了12.395亿元的资金;而在2009年,漫步者一年的营收也就是6.8亿元;上市十多年后2021年漫步者的营收达到了23.04亿元。
但这钱是花得非常值,募集资金建设的由头,是由4个项目组成:年产860万套多媒体音箱建设项目、年产270万套高性能耳机系列产品建设项目、全球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和音频技术中心建设项目,这些加起的预算一共约4.2亿元。
要说漫步者在音响领域不管在国内、还是放眼全球都算得上是大厂,产品也是全球都有销售;不管是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在乡镇这样的地方,分布着大量小型的电器或手机维修店,这些店里出现漫步者产品的机率非常大。
这些年在与国外公司的竞争中,我们会发现在众多领域里,我们的高端产品很少;极少有国内的公司在技术上能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从而获得行业的话语权,更多还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机会,分得了一块蛋糕。
问题在于,尽管当年上市时就有一块募集资金的项目是用于音频技术的研发,不过现实却是研发实力还是不够,一些精密结构和芯片基本是靠进口,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零件才是我们自己生产。
所以漫步者的产品的定位只能说是中低端市场里的中高端;手上钱充足大概率不会去选择漫步者,会去选择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但是如果钱没那么多,漫步者是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可惜的是进入2022年,从漫步者发布的半年报来看,情况似乎变得不好,是近7年以来首次下降;2022年上半年,漫步者实现营收9.9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了11.78%,多媒体音箱、耳机、汽车音响三条产品线和2021年相比差上不少。
为什么下降?常见说法一般是竞争加剧和成本上升,但核心或许还是市场发展一定的阶段,研发能力决定了营收持继增长的天花板。
后记
了解一些上市公司,还能增长见识;比如在上市之际,漫步者提到的国际竞争对手之一“罗技”原来是一个瑞士品牌,我之前一直以为这货是国产品牌。
如漫步者为什么在上市之际,结婚有17年的张文东和王晓红非得要协议离婚,特别是当时监事会主席王九魁还是王晓红的父亲,这关系怎么协调好的?
还有为什么在消费电子这一块,哪怕发展了很长时间的国内企业,依旧只能靠“性价比”获得市场。